以海北州86个贫困村为重点,瞄准贫困危房户,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村到户相结合、各方支持与农户自身奋斗相结合,加快推进农牧区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有效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到2018年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村危房改造任务。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消除脏乱差现象,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确保乡村环境优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贫困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水质达标率和自来水入户率。全面解决剩余建档立卡户饮用水入户和安全问题。到2018年,通过进一步的巩固提升,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保证水量、提高水质,使贫困村居民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
(二)贫困村路网通畅工程。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从2016年起,再利用3年时间重点实施全州86个贫困村通畅工程。到2018年底,实现全州贫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目标。
(三)贫困村电力畅通工程。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采取多种方式全面消除无电户,解决贫困村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到2018年底,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农业区贫困村全部通生产用电,牧业区有条件的贫困村通生产用电,逐步实现城乡电力均等化。及时保证养殖小区、旅游开发区、扶贫产业园、易地搬迁安置区、创业园等扶贫产业的用电。
(四)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按照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要求,加大贫困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贫困村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到2018年,完成全州86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场所建设任务,贫困村文化体育设施健全,广播电视网络运营良好,不定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五)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工程。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推动贫困地区卫生计生事业(含中藏医药)加快发展,继续改善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加大乡村医生队伍的培训力度,安排全科医生到贫困地区服务,稳定贫困乡村医生队伍。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强化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提升贫困地区艾滋病、结核病、食源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能力,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健全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县级养老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和社区(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到2018年底实现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对贫困村全覆盖。
(六)实施电商扶贫,扩大增收空间。深刻领会把握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扶贫开发基本方略,树立“互联网+”思维,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8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28万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优先解决通信网络,实施宽带入村入户工程,按照试点先行、示范推广、稳步推进的要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高原生态农牧业、特色产品加工业、藏医药、旅游和民族手工艺品等优势产业开发推出系列产品,通过扶持鼓励产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应用电子商务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推进海北特色农畜产品销售和生产生活资料的购进,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实现贫困群众减支增收,探索出电商扶贫的新路径新模式,助力精准扶贫取得新成效。按照不低于海北州贫困村30%的比例,确定2016年实施电商扶贫的试点村25个,在网店建设、运营管理、支持措施等方面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形成试点经验和推进电商扶贫的示范样板。在此基础上,分年度实施。到2018年底,形成健全的电商扶贫行政推进、网店服务、网货供应、网络快递、人才培训和考核体系等,电商扶贫服务覆盖全部贫困村,力争电商扶贫到村项目投资高于全州平均水平、贫困人口信息化知识普及程度达到全州平均水平、贫困人口来自电子商务的收入增幅高于该州农牧民电商增收水平,努力把海北州打造成全省电商扶贫的示范州。
(七)着力提高贫困地区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选活动,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良好道德风尚,引导群众破陋习、讲文明、树新风,使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升入开展“平安村”、“无毒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村规民约”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研究完善村风民俗、公民道德、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对不文明行为和不良风气制定相应的约束性规定。倡导生活新风尚,自觉移风易俗,移除婚丧、嫁娶陋习,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弘扬勤俭节约、杜绝大摆筵席、铺张浪费办喜事,自觉抵制他有我有互攀比、奢华阔气显排场的不良习气,切实减轻贫困群众负担。
(杨玉山 刘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