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好人,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中庸”,不管对错都选择两不相帮。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在官场上“老好人”就是不讲原则、不负责任、不辨是非,立场不坚定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巴望他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因为充当“老好人”,一年来“零问责”“零执纪”,近日,江苏省淮安市11位派驻机关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被请到市纪委接受质询和“打板子”。“大家都一团和气,最终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和党的事业!你不问责市纪委就问责你,你不得罪人组织就得罪你!”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范青在质询会前开宗明义。(4月8日 人民网)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是一些中国官员办事的“秘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为官原则,所以官员很多时候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键时刻“不作为”,其实这是与落实“两个责任”相悖的,也是从严治党新常态下所不能容忍的。
祭出“问责剑”。“太平官”、“老好人”显然是从严治党道路上的“绊脚石”,是干部队伍的“毒瘤”,要铲除这块“绊脚石”,让“太平官”、“老好人”没有市场,就需要祭出“问责剑”,让干部能够种好“责任田”。
重拾责任。“老好人”不一定是坏人,但是却一定是责任担当意识薄弱的人,这种无担当,无责任的干部,显然不是好干部的应有之行。而“老好人”被问责则是对“为官不为”的重拳出击,这样的问责正是希望官员能够看到组织不需要“老好人”,人民群众也不欢迎“老好人”,转变观念,重拾责任才是当务之急。
对“老好人”说“不”,问责是一种“堵”的方式,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太平官”、“老好人”的问题,就需要疏堵结合,从选拔任用干部的源头出发,在考核上动真格,让官员能有为民担当,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让“老好人”退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