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都市古称“康”或“客木”。唐代,昌都市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它为“朵康木”地区,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一个地级市。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脉南段,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上游,是连接藏川滇青的枢纽和西藏通往祖国内地的重要门户,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要地,是西藏的革命老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河、扎曲河、色曲河、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昌都位于东经93°6′—99°2′,北纬28°5′—32°6′之间,东与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的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市毗邻,西北与那曲市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总面积为10981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60米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2100至2700小时,平均气温2.4至10.4℃。
历史沿革
昌都市坐落在群山怀中,它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
昌都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7年和1980年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昌都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当地的居民已开始种植易于生长的谷子,饲养适应性广泛的家畜猪,同时也以狩猎狐、青羊、马鹿等作为补充。昌都的察雅一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区。按照藏族传统的地理概念,这里同时是“朵康六岗”中的察瓦岗,系有名的产盐之地。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不少当地居民传说是“炯巴”人留下来的石墙、石阶等建筑遗址。
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 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我国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也称,今昌都一带为东女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昌都还可以看到吐蕃东女国和苏毗王国文化的痕迹。
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中国版图后,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朝时西藏佛教格鲁派兴起,其影响逐渐深入康区,在昌都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明朝政府在此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各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也受固始汗的统治。
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
民国(1912年)以后,是西康省的一部分。
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将其改称为朵麦地区,设立了“朵麦基巧”,划昌都为25个宗。
1950年10月19日,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
195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地区则划规其管辖,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地区行署驻昌都镇。?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以原昌都地区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的行政区域。
二、人口区划
2020年,昌都市常住人口76.1万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3.23%。市政府所在地卡若区国土面积10793平方公里,2020年总人口14.85万人。
昌都市辖江达县、贡觉县、类乌齐县、丁青县、察雅县、八宿县、左贡县、芒康县、洛隆县、边坝县和卡若区,即10县1区,包括28个镇,110个乡,1175个建制村(居),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41个民族。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52.89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1.09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完成114.05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完成107.75亿元,同比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1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4.24亿元,同比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67亿元,同比下降1.4%。

名胜古迹
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它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强巴林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传说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到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时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后在1444年由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饶桑布在此历时八年建成。建寺时西饶桑布在一千户家去讲经化缘,该千户就将自己家的草场奉献了出来作建寺之址。
然乌湖,然乌湖岸边是一大片绿草如茵的草甸,和着碧蓝的湖水、白雪皑皑的雪峰,景色美的如诗如画。河道中有许多岩石和小岛点缀其间,湖面上春季树影婆娑、秋冬薄雾弥漫,四季的美景会使人如梦幻之境。
卡若文化遗址:卡若文化遗址坐落在距离昌都镇以西约12公里处的一个水泥厂附近,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7年在水泥厂的施工中大量的石斧、石锛和陶罐等原始工具与文物惊现于世,1979年发掘工作正式开始。遗址占地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文物种类繁多,其中发现房屋遗迹31处,出土了上万件的石器、骨器和陶片等文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粟米,经专家鉴定这些物品均出自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地貌
昌都总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最高海拔为5460米,最低海拔约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耸立于雪线以上,其中念青唐古拉山主峰高达7111米,万丈冰峰,银装素裹。
昌都西北部山体较完整,分水岭地区保存着宽广的高原面。东南部山体被切割成星罗棋布状。谷地由北向南逐步加深,岭谷栉比,河谷深切,仅有零星残存的高原面。高原主要分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宁静山,海拔在4000—4500米以上;在北纬30°以南,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河谷底海拔2500—3500米,最低处是芒康县的金沙江河谷,海拔仅2296米。
昌都山脉为南北走向,三条大江与三列山脉相间分布,平行骈走。从西向东依次是伯舒拉岭、怒江;他念他翁山、澜沧江;达玛拉山-宁静山、金沙江。山脉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山岭与河谷的高差达1000—2000米。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结构,使雄美壮美的青藏高原愈加多姿多彩。
气候资源
昌都属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西北部、北部严寒干燥东南部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在7.6℃,年降雨量在400—600毫米,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高原气候特征。
城市荣誉
2019年11月14日,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图片来源:昌都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