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总是如苍蝇一样让人憎恨,但是却又难以完全消灭,甚至有染上“腐败病”的危险,尤其是治腐败的官员,他们时刻接触,时刻面对诱惑,时刻面临挑战,一旦阵脚不稳,必然会被“腐败”反噬。
一些治理腐败的部门因治理而发财,4月13日至15日,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陈一超行贿案中,有了鲜活的例子,某些纪委、纪检干部、检察官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据4月16日《中国青年报》)
从一些治理腐败的部门因治理而发财不难看出,已经有反腐的官员走上了“腐败之路”,成为了染指权力的“牺牲者”,这样的缺口坚决不能有,因为其祸国殃民的后果谁也无法承受,而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漏查的权力。
思想不牢,地动山摇。治理腐败的官员本该是思想坚定,宗旨意识明确的干部,他们相较于一般的党员干部更具有反腐败的“抗体”,而他们也会染上腐败,只能说是思想滑坡了,总开关不紧了,才会公私不分,思想跑偏。
反腐却不自清。反腐者其实是最该自清的,但是一些官员却容易在“潜规则”中沉沦,在“跟风”中迷失自己,以至于那残留的“劣性”不断蔓延,甚至吞噬了原本的清廉,最终成了腐败者。
漏掉权力自查。反腐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的撒野,除了干部自身的问题以外,监管上的漏洞也为腐败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治理腐败的部门或官员染上腐败,不仅仅在于他们过于的自信,也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就如“清水衙门”,越是放心越容易行差踏错。
腐败者的“病”是病,那么治理腐败者变成腐败者也是“病”,预防针失效,思想滑坡,监管漏洞都是治理腐败者“监守自盗”的原因,而要解决治腐者腐败就需要在强化自身修炼和权力的监管上下功夫,方能真正地让反腐无死角,反腐无禁区。(作者:婧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