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醴陵讯(李建秋)9月3日,这是一个镌刻着历史荣光的日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光辉时刻。醴陵市第一中学的校园里,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正拉开帷幕,学校团委精心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升国旗、观阅兵” 活动,以此开启新学年的第一课,在青春的心田播撒下爱国与担当的种子。

国旗飘扬,情怀永存
清晨的阳光洒在校园,活动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正式拉开序幕。全体师生整齐肃立,目光坚定地望向国旗升起的方向。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师生们齐声高唱,歌声响彻校园上空,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敬意。

升旗仪式后,易军书记发表了题为《百廿弦歌不辍 青春与国同光》的新学期致辞。在这个抗战胜利 80 周年与学校百廿校庆交汇的特殊节点,易军书记带领师生们一同回望学校与民族共命运的峥嵘历程。醴陵一中,自1905年在渌江之畔诞生,便与民族的兴衰紧紧相连。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如一盏明灯,为国家培育出无数栋梁之才。306位黄埔将士从这里奔赴战场,95 位将军在这里淬炼成长,116位英烈更是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学校 “明德至善 博通仰高” 的校训,历经岁月洗礼,早已融入每一位师生的血脉。易军书记希望师生们在新学期,能以课堂钻研、科学探究和拼搏奋斗,积极践行时代赋予的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愧于一中光荣传统的青春答卷。
“今天,是新学期的起点,回望两个甲子的峥嵘校史,眺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作为醴陵一中的师生,走过银杏村那棵见证百年风雨的古树,更是一段薪火相传的接力。希望你们像先辈们那样,把‘明德至善 博通仰高’的校训刻进骨髓。”易军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激励着每一位师生。
历史回响,精神传承
今年,校庆与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相遇,让历史的回响格外深沉。1905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醴陵一中在渌江之畔应运而生,书声穿透战火,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希望。岁月流转,银杏古树下的琅琅读书声从未间断,将星熔炉里的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此刻,当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长安街,铁甲铿锵、战鹰翱翔,新时代的强军风采正告慰着先烈的英灵。80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以 3500万同胞的巨大牺牲换来了不朽的胜利。醴陵一中的校友左权将军,在十字岭突围中高呼 “同志们冲啊”,将最后一滴热血洒在太行山上。在和平年代,爱国虽不再需要血洒疆场,但却需要将这份精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当学生们在课堂上深入思考每一个知识点,在实验室严谨求证每一个假设,为学校荣誉奋力拼搏时,这便是一中少年对先烈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次课堂上的专注,每一次科研中的探索,都是对历史使命的回应,对先辈精神的传承。
感悟历史,展望未来
阅兵观看结束后,各班教室里气氛热烈,一场场分享交流会在师生们的积极参与中展开。许多班级推选代表,撰写会后感想,抒发自己在观看阅兵后的深切感受和浓浓的爱国情怀。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观看阅兵,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历史的厚重。一位学生代表激动地说:“看到那些整齐的方阵,先进的武器,我为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我们要握牢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师们也感慨万千,一位老师说道:“这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也让我们教师更加坚定了教育报国的信念。我们要引导学生,传承先辈精神,在新的时代展现新的作为。”
在交流分享中,师生们的爱国热情被进一步点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场特别的活动,为新学年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满满正能量,激励着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新的学习与工作中。
百廿弦歌不辍,青春与国同光。醴陵一中全校师生以这场特别的活动为新起点,在新学期里将砥砺前行,传承历史赋予的使命,弘扬爱国精神,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青春在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