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正旺
课堂是教学的核心阵地,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师生之间必须密切交往,精彩互动,相互作用,特别要让学生做课堂“学”的主人。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无缝对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一、把课堂“学”的主体交给学生
“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这种模式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现状。如今,新型的“先学后教、分类分层、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把课堂“学”的主体地位交给了学生,教师则充当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怎么学,为学生释疑解惑。
要将课堂“学”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教师首先需在思想上摒弃“教师是权威、是知识代表”的旧观念。教师应学会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与他们共同讨论、探究,让学生享受课堂的幸福时光。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多采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多运用激励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的主体,特别要充分发挥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激发小组的热情,尤其是要给予每位同学上台展示的机会,让每位同学在民主、宽松、自由和愉悦的环境中,尽情演绎,收获学习的快乐。上台展示不仅能展示学生的风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在课前要钻研教材,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密切联系教学知识与学生学情实际,精心设计教案,设计灵活的教学过程,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把课堂“学”的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的主体,就必须保证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根据课前的设计方案和目标,适时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提问,多方位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解疑的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在思考中寻找不同的答案。对学生不同的解答,教师要集思广益,进行归纳总结,与学生一起寻找最终的正确答案。在自主探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不能脱离上课的主题。对于学生的发言,要多些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讨需要时间,因此,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务必精而又精,既保证课堂学习重点的教学任务完成,也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消化、自主探究并自我提高的时间。
三、把课堂提问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质疑,是他们学习主动性高的表现,教师必须予以大力鼓励。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奇思妙想,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状态,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着边际或自相矛盾,但教师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精神,不能完全否定,而是要加强引导,增强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巧设疑问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留白,让学生及时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把课堂提问还给学生,就是把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讨论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发掘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精准对接。
四、把课堂反思送给学生
课堂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隐形阶梯”,是对教学理念、实践效果和师生互动的系统性审视。每一次用心的反思,都是将课堂实践转化为教育智慧的淬炼过程。课堂教学不仅教师要深刻反思,学生也更要反思。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才能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成功。
一堂课后,教师要对这堂课的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期进一步改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反思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反思。学生的反思,侧重于促进学习进步,改变学习方法与态度,使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教师要教会学生不断反思学习,在反思中寻找成功。
学生的“学”是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将学习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意味着教师“教”的观念要改变,授课要更精炼,更有条理,还要与时俱进,借助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作者系邵东华帅总校宣传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