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山河赋华诞
中秋月圆颂师恩
半生耕耘尺墨间
万里山河入画卷
一轮明月照古今
张毅龙谨以本文
献给深深热爱的教育事业
与脚下这片土地
——题记

墨色长河里,流淌着五千年的波光,也倒映着千古中秋的明月。我的笔端,曾犁过田埂的黝黑泥土,沾染过企业的花白石灰,浸润过三尺讲台的淡淡书香,更沉淀着数十载教育生涯的赤忱丹心。而今退休回望,那些关乎薪火相传的岁月,已如岱宗擎起的旭日,将云涛染成金帛;似沧海吞吐的皓月,用星汉织就时光的银绸。
一、田埂与讲台,一个人的教育长征
我的人生轨迹,仿佛这片土地变迁的微缩史诗。
从湖南乡间的稻田埂上,到企业的流水线旁,再到三尺讲台,最终走进教育厅的大门——这是一条由泥土走向墨香的道路。正如《论语》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条路上始终贯穿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育人的执着。
少年时在田埂上,我一手扶犁,一手捧着借来的课本。泥土的芬芳混合着书页的墨香,构成了我最初的知识图景。那时的中秋,没有精致的月饼,唯有母亲手做的糖饼,和着月光下父亲诵读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我心中种下了对美最初的向往。那时乡村教室简陋,但老师们眼中闪烁的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贫瘠中创造着精神的丰饶。
后来执鞭任教,我目睹了更多寒门学子如何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他们如同“跬步千里,积土成山”的践行者,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与坚持,正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底色。每逢中秋,我总会与留守学校的孩子们一同赏月,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吟诵中,让文化的种子悄然生根。
在教育厅工作的数十载,我参与推动教育普及发展,亲历了从“苔花如米小”的乡塾到“明堂高厦”的学府的巨变。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曾经,偏远山区的孩子要跋山涉水才能上学;如今,远程教育让“有教无类”的理想照进现实,即便在“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外,也有了“长风几万里”的知识革命。
二、山河蜕变,教育星火燎原
这七十六年的国家征程,在教育领域体现得尤为深刻。
我记得家乡那条泥泂小路,雨天里深一脚浅一脚,书包里揣着干粮,心里却亮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直到坐上离乡的绿皮火车,看窗外“复线纵横”的路网将群山甩在身后,才懂得“道阻且长”的终结,是无数教育工作者托举的“天堑变通途”。
而今中秋,我看到各地学校开展“中秋诗词诵读”活动,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吟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或演绎“嫦娥奔月”的故事,将古今文化巧妙融合。 教育的力量,正如同中秋的月光,无声地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科技创新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而教育是春雨的源头。《礼记》云“玉不琢,不成器”,正是教育的精心雕琢,让北斗组网实现“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壮举,蛟龙深潜展现“潜龙在渊”的雄姿。5G信号如蒲公英飘落每个角落——这一切的背后,是教育培养的无数人才支撑。
最令我动容的是,教育的星火已呈燎原之势。我曾是那个借干打垒课堂“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寒门学子,后来参与推动的教育事业,如今已开花结果。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愿景正在实现。退休之际,喜看乡村教室与都市学府共沐“春光无限好”的知识朝阳,恍然明白:这山河的蜕变,早已将我这颗从泥土里发芽的种子,也嫁接进了它的年轮。
三、文化血脉,古今教育的对话
中秋的月光,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古今文化,也连接着千万家庭的情感。商周的青铜鼎上铭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明密码,秦汉的石碑间奔流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铿锵气韵——而我有幸以半生参与书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章节。
辛弃疾剑匣里“男儿到死心如铁”的龙吟、苏轼肝胆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明月、杜甫诗卷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铮铮铁骨、范仲淹烟蓑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天下情怀——这些先贤的精神,通过“薪尽火传”的教育传承,如星辰般镶嵌在每一代人的心灵苍穹。
如今,当我走进任何一所学校,看到中秋时节孩子们制作的手工月饼、绘制的诗配画,聆听他们深情的诗词朗诵,便想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 文化的血脉就是这样通过教育得以延续,文明的密码就是这样通过课堂得以破解。正如教育家所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文化,培育精神”。
四、金秋十月,教育与丰收的交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秋时节,正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教育成果检阅的时刻。教育领域的丰收,不像稻田那般金黄耀眼,却更深刻地改变着这个国家的命运。它体现在偏远山区孩子第一次编程时的惊喜眼神,体现在农民工子女走进大学校园的自信步伐,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突破的年轻团队。
正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的丰收是精神的丰盈,是人才的辈出,是一个民族内在力量的积蓄与迸发。当中秋的圆月悬挂天际,我们不仅庆祝自然的丰收,更庆祝教育的丰收——那些在月光下苦读的学子,如今已成长为栋梁之材。
这金色的秋天,既是自然界的丰收时刻,也是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喜悦,正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选择远方的能力和勇气。
如今,乡村教室与都市学府共沐同一片知识朝阳。曾经“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寒门学子,如今已能在北斗导航下精准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那些在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已化作喀斯特山区教室里闪烁的智慧光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的月光见证了教育的永恒价值。这双曾握过犁铧、扁担、粉笔的手,如今在时代的宣纸上,依然能落下带着泥土气息与墨水光泽的一笔。这微不足道却满怀热忱的一划,正是十四亿人共同挥毫的泼墨长卷中,不可或缺的浓淡。
当黄金十月铺开“天地为卷”的壮阔,我们以心为笔描绘这“巍巍中华”。不仅描绘“云霞出海曙”的昆仑、“瓜果坠枝香”的绿洲,更要铭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意。而中秋的明月,恰如教育的精神,无声地照耀着大地,滋养着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
教育的力量,正如这生生不息的轮回,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永远绽放着希望的光芒。
作者张毅龙自谦:湘人,曾务农、做工、执教,诗文散见各媒体。
历任湖南省教育厅副总督学,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巡察办主任、教育厅机关纪委书记。现任湖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