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 在当今教育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教学模式的转变与进步。科技赋能教育,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为教育质量提升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教育变革的大潮中,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同乐实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陈思冲,以其近20年的教育一线经验,深刻洞察教育创新与技术融合的趋势。他通过自主研发的智慧教育软件,为现代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陈思冲为学生指导机器人编程)
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实践导向教学方法
2005年,陈思冲进入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同乐实验学校,成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多年来,陈思冲一直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他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陈思冲认为,计算机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传统的计算机知识或简单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创建虚拟团队项目、组织编程竞赛等活动,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性思维方式。
陈思冲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同事和学校领导的一致赞誉。学生们对陈老师的课堂充满好评,认为他的计算机课既具挑战性同时又充满乐趣,深受大家的喜爱;同事们纷纷表示,陈老师的创新教学方法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专业精神和教学热情对整个教师团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领导也对他评价甚高,认为陈思冲老师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陈思冲老师的教学成果和贡献,无疑使他成为了同乐实验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的榜样。
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技术改革
除了在课堂上的辛勤耕耘,陈思冲还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致力于教育科学的探索与创新。
他曾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CSCL促进知识建构研究”之子项目“基于LV环境促进知识建构的研究”的课题活动,并担任此次活动的指导老师。
该课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环境,利用一个名为“学习村庄(Learning Village, LV)”的学习交流平台,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在LV环境中,学生们以团队形式合作完成任务或项目,通过互动和交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陈老师作为指导老师,负责指导课题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组提供学术支持,并监督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在陈思冲的指导下,此次课题研究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了验收,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为LV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此次课题的报告中,陈思冲还提交了一篇教育叙事——《“学习村庄(LV)”作品制作叙事》,详细记录了在教师们指导学生利用“学习村庄(LV)”平台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他所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这份教育叙事获得了课题组评审专家的好评,陈思冲也因此荣获优秀教育叙事奖。
从参与重点课题研究,到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方向,再到深入钻研核心素养理论并应用于课堂教学,陈思冲老师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研发智慧教育系统,助力个性化教学
正是在“CSCL促进知识建构研究”项目的启发下,陈思冲开始思考如何将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由此开始了他的智慧教育系统研发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他研发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况,为教师、学校和家长提供学生课堂数据及报告,辅助老师和学校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科学管理。
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图像识别、行为特征检测等技术,实现常规教学行为的常态化伴随式数据采集。借助高精度摄像头和传感器,该系统能够捕捉课堂上师生的行为和语言,再经过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来解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参与度和理解水平,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该系统还能通过对收集来的大量课堂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同时最适合任课教师和班级个性的教学方法,并给出针对性的教学质量提升建议,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如今,该系统已在多家学校、教育相关的企业投入使用,并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相信未来教育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陈思冲在计算机教育、学术研究和智慧教育软件研发方面的卓越贡献,都深刻体现了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他的教育事业,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之路,也照亮了教育现代化的辉煌未来。(撰稿:卢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