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通讯员余进勇 刘依柳) 5月17—18日,由湖南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省电化教育馆、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湘潭市教育局、湘潭市雨湖区教育局承办的第二十六届湖南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在湘潭市雨湖区建元中学盛大举行。醴陵市实验小学四年级2103班学生陈浩天作为醴陵市唯一一名现场参赛选手,携创意编程(专项)作品《喜迎建国75周年》亮相赛场,延续了该校去年黄希宇同学以《我在这“醴”》项目斩获醴陵市唯一的一个省一等奖佳绩的科创荣光。

科创赛事展锋芒 醴陵教育续辉煌
本届活动吸引全省14个市州1294名学生同场竞技,围绕科创实践、乐高教育、数字艺术、计算思维等四大类项目展开激烈角逐。陈浩天所在的创意编程(专项),要求选手使用Kitten及其配套软件等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具和平台(包括PC端和移动端),结合人工智能模块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他的作品通过动态交互界面,将建国75周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热爱祖国母亲的情感巧妙融合,用数字化语言诠释“科技报国”的少年担当。

作为全国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该校构建了“学科融合+社团实践+竞赛孵化”的立体化科创育人体系。学校科创社团现有成员1000余人,近三年师生科技作品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及发表400余次。继去年黄希宇同学在省及全国活动中崭露头角后,该校今年再度以唯一现场参赛资格的殊荣,印证了其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
科技艺术共交融 数字素养育新人
开幕式上,湘潭市雨湖区建元中学学生带来的爵士啦啦操《有我》与智能机器人联合表演成为焦点。学生自主编程的机器人精准完成队形变换,与舞狮队的腾挪翻转完美配合,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精彩呈现,正是湖南推进“科技+艺术”跨学科教育的生动缩影。

活动主办方表示,随着数字素养成为新时代核心能力,湖南正构建“省—市—县—校”四级信息科技教育体系。醴陵市实验小学近期举办的中国科学院“科普天团”科普讲座、“穿越深空”科幻漫画创意大赛等系列活动,正是该体系在基层学校的创新实践。正如校长蓝秀所言:“我们不仅要培养掌握技术的人才,更要培育具有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以赛促教启新程 科创基因深扎根
始创于2000年的湖南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前身为电脑制作活动,26年来累计培养出数以万计的科创人才。该活动将智能博物、优创未来等人工智能项目纳入竞赛体系,要求选手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功能,充分体现“实践、探索、创新”的活动主题。
在建国75周年的特殊时刻,陈浩天创作《喜迎建国75周年》编程作品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挚爱。该作品是通过国庆阅兵仪式的形式,运用AI交互设计中的手势分类模型和语音识别来进行人机交互体验, 程序用语音识别和手势分类发出阅兵指令,让其在参与中体验国庆节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指导教师刘依柳介绍:我们鼓励学生从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中寻找创新灵感,让数字作品既有技术含量,更有文化温度。这种“科技+人文”的培养模式,正是该校连续多年在省及以上赛事中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
随着开幕式上“强国有我”的誓言在会场回响,该校的科创教育之路正越走越宽。正如陈浩天在参赛感言中所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现场挑战比赛,必须在2个小时内完成现场出题“智能冰箱”的创作任务;最后是现场答辩。整个过程既紧张又兴奋。比赛现场,我运用语音交互功能给“智能冰箱”设计存放和拿取食物两种智能模式,系统再根据语音识别来实现一是存放和拿取食物,增减存储数量;二是及时提醒注意食物的保质期限,便于及早食用等功能。通过比赛不仅巩固了编程知识,更收获了直面挑战的勇气。看到其他选手的创意作品,我才明白‘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期待本次竞赛有个好的结果!”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科技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家乡与世界的桥梁。”当越来越多的醴陵实小学子在数字海洋中逐梦,一幅“科技赋能教育,教育成就未来”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