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当然好,不仅能够节省公帑、提高公车使用率,还有去官气之效。但在具体实践中,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据5月29日新华网)
“没公车不愿下乡”引来一片批评之声,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制度补漏。
下乡如果路途遥远,就需要有车辆代步。公车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有的单位可能一辆车也没有,这样倒好,“官兵平等”。但有的单位还保留有一二辆车,下乡需要申请用车,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公车虽然改革了,用车观念却一时难以转变,“领导优先”“领导专用”的观念非常普遍。如果领导需要用车,下属自得另行安排;如果领导风格不高,那就更不好说。在不会开车、打车也难的情况下,“少下乡”的问题就会出现。
车补是按职务高低发放,比如某地,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然而,并不是职务高下乡就多。不同的单位,需要下乡的时间也不同,比如政务服务中心每天就是在窗口为群众办事,涉农部门下乡时间就很多。即便同一职级、同一个单位,工作内容不同,需要下乡的频次也不同。可以说,按职务一刀切的车补,本身就不像“车补”而更像分级福利。
车补是在辖区范围内使用,辖区外出差会有相应的差旅费用。多向上面跑得利,不下乡得利,下乡反而吃亏。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领导拿着更高的车补,有着更多的公车使用机会,车补几乎分文不动,而车补更低的普通公务员,因为工作需要下乡时间多,车补不够还倒贴。山西吕梁一位乡镇干部就表示,公车改革后,现在下乡基本上开的都是私家车,每个月油钱就将近1000元,车补还没有落实,就算将来落实了,也贴补不上这么多。具体工作人员,必须要下乡的还是得下,硬着头皮也得下,倒贴也得下,职责所在,只是,心里岂会没有一丝不平?
只有让车补切合实际,“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才能改观。(文/龚朴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