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杨某曾是某保险公司员工,利用其身份之便,向邻居李大妈推销虚构的“理财项目”。他声称该产品风险低、收益高,但仅限内部员工投资,并要求李大妈协助完成业绩。在杨某的软磨硬泡和利益诱惑之下,李大妈投入了2万元,随后杨某提供了伪造的保险投保单和银行存款凭条,并定期支付高额利息。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利息逐渐攀升,李大妈在信任和贪心驱使下,陆续追加投资至250万元。直到李大妈未能按时收到利息并前往保险公司咨询时,才发现杨某已离职,所谓的“理财项目”纯属虚构,意识到受骗的李大妈这才醒悟报警。

在金融市场中,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任何承诺过高且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都值得警惕。杨某利用其保险从业背景,通过虚假的“理财项目”和伪造保险单据骗取李大妈的信任。
案例启示:
1.提升反诈意识: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群体,要警惕“高回报”承诺,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返利”项目保持警惕,可拨打产品销售涉及的金融保险机构官方电话核实,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2.强化金融服务:金融保险机构应持续加强员工反诈培训,提升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客户面临风险时能迅速响应、有效处置。此外,要通过网点宣传、线上推送等多种渠道,加大对老年客户等易受骗群体的反诈知识普及力度,增强客户的自我保护意识。
【责任编辑:欧阳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