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 通讯员 秦雪】2017年3月5日,一篇名为《儿子和尊严,我都想要》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作者徐章龙称,由于快满4岁的儿子睿晗身患罕见白血病,已花光50多万元治疗费,而接下来的移植费用需要更多,朋友建议他募捐筹钱,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不想丧失尊严”。(3月7日,中国青年网)
新闻出来以后,网友各种评论,有的说父亲“好样的”,也有说父亲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其实但从这件事情来讲,无非就是孩子生病,父亲借钱治病而已,这在我们日常生活总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同的无非是这次借钱的对象由亲朋好友换成了不认识的陌生人,借钱的渠道由现实社会变成了网络平台,仅此而已。
其实大家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不想丧失尊严”这句话,认为是孩子父亲“自尊心”作祟。如果我们客观来看这件事情,这位父亲有自己的担心有忧虑,前有“罗尔事件”,后有捐款时被人羡慕“赚到了30多万”,放任谁也不想被自己和家人被戳脊梁骨,只有“退而求其次”,以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来解决这件事情,只可惜被大家片面解读。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父亲在整个事件中的责任和担当,而不是“拽住辫子不丢手”,让这个家庭承受更多的沉重。
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我们常讲,“父母要把孩子养大成人”,养大很容易,成人则不易。要成人,先立德。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成人、成才的基础。父亲用“不捐筹、只借钱”这种近乎自虐式的行为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要学会自立,也要学会感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解决的事情,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虽然每个月只有一万的薪水,对于孩子治病也好、还欠款也罢,都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父亲用这种方式倒逼自己,也是在教育孩子,只要自己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此外,在一借一还之间,也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做人要以诚信立命,铭记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也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此外,孩子父亲也是通过拒绝募捐这种行为,履行好创建和谐社会的公民责任。“罗尔事件”让大家近乎“谈募捐色变”,总是抱着怀疑和审视的目光去看待此类事情,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行为不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信任危机”也不符合当前我国和谐稳定大局的需要。孩子父亲就是想用这种行为消除大家的猜疑和忌讳,让大家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呼吁大家释放自身正能量。在笔者看来,这位父亲可以算是网络时代的一股清流,最初他也搞过捐筹,在孩子等待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期间,因为“不想拿那么多别人的钱在手里”,主动叫停了募捐,这对于需要巨额“救命钱”的人来讲,这样的决定,真心不易。现在,面对80万的医疗费,自己用“打欠条”这种方式借钱,借够了立即喊停,并通过媒体自曝身家,接受社会监督,做到这点,也不容易。能够坦言自己“卖房亏”,不想老是麻烦亲戚,这种敢说敢做敢当、直面问题的态度更不容易。这些都反映出这位父亲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心和认同感,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他的决定,更应为其点赞。
家家有本难念经,人人心有公平秤。这位父亲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答案,我们不应该老是盯着他言语中的字眼,而忽略了他的付出和努力,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真心希望社会能多一点这样的“爱惜尊严”的人,我们祝愿孩子能够早日康复,也呼吁社会给这个家庭多一点支持和鼓励,多一份耐心和包容,多一点爱心和帮助,就是对父爱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