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18亿平方米,2016年末这一数据降至6.95亿平方米,下降了3.2%。同时,商品住宅库存量下降也比较快,2015年末商品住宅库存4.52亿平方米,2016年末为4.03亿平方米,下降了约11%。
上述数据是否存在水分,外界难以知晓。然可以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中国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有目共睹的是,中国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去库存工作基本上跟房价上涨形影不离。尽管“9.30”新政之后,一些城市的房价又开始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下降。
多年来,中国舆论场上始终存在一种声音:商品房的供应量小于刚性需求量,因此理当加大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和商品房的供给力度。之所以出现这种声音,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各种既得利益者都企图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包括目光短浅或只求升官发财的某些决策者或行政者。
实际上,由于中国房地产的野蛮生长、病态发展、畸形存活,所以多年来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其房地产的库存量往往都很大;而且,有些城市的房地产库存是天量的。
中国老话说得好:“纸里包不住火”。也就是说,尽管各种既得利益者都在千方百计地向普通民众,尤其是意欲购房者传递上述声音——客观上误导中国楼市舆论——最大限度地维系高房价——尽力保住房地产的暴利地位,其中的某些决策者或行政者,则主要是为了捞取到更大的政绩或乌纱帽——常常跟获得更大的经济私利密不可分,但中国高层最终也不得直面的是,中国房地产库存量确实很大。
最近几年,中国很多城市为了房地产去库存,可谓是绞尽脑汁。那么,接下来,国家层面或有关部门又将会如何去引领呢?
2017年3月10日环球网转自《工人日报》的有关新闻报道表明,住建部部长陈政高代表指出,房地产去库存要和城镇化相结合,支持、引导农民工和农民进城买房,新型城镇化是去库存的根本途径、重要途径。
不可否认,陈政高之说是有某些“尚方宝剑”在护卫。换言之,陈政高作为体制内的一员,在房地产去库存的问题上迷恋新型城镇化,其于政治上几乎没什么风险。但是,中国房地产库存量之所以那么大,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中国房价普遍太高而远超亿万普通干部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其二,已经建成的或者正在建设的商品房太多——待建的还有好多好多。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最高层对房价、对房地产的根本观点态度或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
譬如,2011年11月6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调节后的房价将使民众能够接受,也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2016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进一步指令道:“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诚然,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无论是从立足中国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响应中央最高层指令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并非商品房去库存的根本途径、重要途径。换言之,降低房价而使民众能够普遍接受,才是中国商品房去库存的根本途径、重要途径。
其实,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现任湖南省石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城建工委主任戴海蓉,在接受华声在线视频访谈时讲得特别好:新型城镇化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而不是让大家一定要到城里来,不是把城市做大做强,最终导致农村产业空心化和人口空心化。
但陈政高之说,恰恰跟这个终极目标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笔者罗竖一认为,房地产去库存不要迷恋新型城镇化。也就是说,既不要试图让农民“稀里糊涂”地成为房地产去库存的主力军,也不要将房地产去库存和新型城镇化搞成“拉郎配”。
(罗竖一,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特约评论员。中国著名评论家、独立学者、资深媒体人、调查记者、专栏作家,新华网、中国网、环球网、中工网和千龙网等重点媒体联合评选的“中国好写手”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