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3月23日公布的由国家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等四部门以及六省市联合印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北京市新增出租车应全部更换为电动车,其他城市积极推进出租车更换为电动车或新能源车。(3月27日
人民网)
在这个能源不断耗尽,社会高速发展的的时代,电动出租车为“绿色出行”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北京市首先推出了“换电式”出租车,只需要数分钟就能更换一块充满电的电池,不仅能够满足商业运营要求,还能为环保做贡献。虽然将充电模式改为换电模式在效率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此模式的推广也遇到了种种问题,何时迎来“第二春”还是未知数。
换电出租车推广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化问题。每个车的设计不同、电池位置不同、电池特性不同,标准化就不统一,如何做到全方位推广?不同厂家车辆生产不统一导致无法统一换电,市场也不能提供各式各样的电池。高度标准化也存在问题,标准化一旦推广意味着这一领域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易形成市场闭环,潜在竞争者就很难进入这一领域。
针对标准化问题,我们必须同车企、电池企业、能源供应方等各个参与方没有达成共识, 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和协同机制。企业牵头干,所有车型都要按照统一标准来做,就像3号和5号电池那样。同时,加快换电的技术革新,未来换电站肯定也会共享。我们要知道30万辆换电出租车的运营每年直接减少燃油消耗18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以上,相当于每年减少治污成本100亿元以上,这有利于我们打好蓝天保卫战。
另一方面就是“换电理念”的推广问题,群众不是很了解换电出租车的操作理念,并且不是很明白其中的积极作用。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加强换电模式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换电的高效率、高利用率。在出租车专业领域加强开发、示范和推广,除此之外,将换电模式拓展到租用领域,拓宽市场。
笔者认为换电池的安全可靠才是其发展的关键基础,不仅是换电站存放的电池安全可靠,也应该是在使用过程中电池的安全可靠。在换电站应该注意电池的存放问题,不应该将电池堆在一起,而是应该一格一格存放,不能挤压,定时安排人员检查。在司机换上新电池后,换电站应该进行24小时远程监控,及时应对异常或不正常情况。
一个新兴的东西在发展上难免会遇上问题,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压力,换电模式能否迎来“第二春”,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智慧,还应该有群众这个“得力助手”。(作者:林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