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9名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的农民开了个空壳网络公司,假称能代发核心期刊论文,全国30余名各自拥有学士、硕士学历的知识分子上当。在警方通过相关记录联系到受害者后,受害者均称“子虚乌有”,拒绝配合警方调查 (澎湃新闻网4月1日)
如果有一两名知识分子被骗,还可能是“偶然事件”,但30余名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都被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骗了,既让人大跌眼镜,更让人耐人寻味。是这些农民的骗术很高明?有关“论文行骗”的消息到处都有,稍加辨别就能识破;是高学历知识分子“脑子进水”了?一两个人“一时糊涂”有可能,30多人“集体沦陷”却是不可能。骗子的不算高明的骗术,何以能屡屡骗倒了颇有防骗能力的知识分子?说到底,是这些骗子抓到高学历知识分子发表论文的“软肋”。
有过职称评定经历的人大都知道,评高级职称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核算国家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数,特别是医生、教师、科研等行业。而职称又与工资、奖金挂钩,不同的职称对应着不同的岗位津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关系到评定高级职称,关系到各项工资待遇、关系到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的认可度,其“含金量”可想而知。论文高“含金量”,也催生出了“论文经济”的灰色利益链条,普通人想发论文要么走关系,要么花价钱。没有门路、出不起大价钱的知识分子,为了评职称只能去找一些所谓“中介机构”发表论文,甚至是明明知道可能被骗,也要“试上一试”。试一试还有发论文、评职称的希望,不试连希望都没有。评定职称只能走发表论文“华山一条道”,单一僵化评审标准、评审制度,正是许多知识分子“上当受骗”根源所在。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自主评审,这不仅简化了职称评审工作,也使得改掉职称评审“唯论文”体制有了希望。各地在职称评审工作上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将论文与工作业绩有机结合起来,对工作业绩突出、科研成果丰硕的,可以取消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对那些没有科研成果、工作实绩,即便是有论文发表,也不能评审职称,逐步树立起业绩优化的导向。其次,要建立评审监督机制,从各个领域聘请专家学者,组建职称评审社会监督机构,对职称评审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开透明、公正公平,驱除各类造假现象。(作者:闫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