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成都市一小学门前,一封签着5年级2班43名家长名字,并按红手印的联名信,递交给了校长满泽洪。家长吴坚看到,信的最后一句清楚地表达了其他家长的诉求:“建议劝退该名学生”。而“该名学生”正是吴坚的孩子,11岁的强强,2012年,强强被诊断患有轻度智力障碍和混合型多动症。(4月6日成都商报)
学生家长联名“讨伐”熊孩子的消息一经曝光,便招致了不少网友的口诛笔伐。不认真听讲、影响教学秩序、欺负同学、亲吻女生、缺乏自控能力……面对这样一位特别的“熊孩子”,公众有理由相信,不管是他的同班同学还是与他没有正面接触的外围家长,可能都不会表现得有多友好和善意。但是,即便如此,我们都应该允许身边有这么一个另类的人群存在。对于这位本就命运多舛的“熊孩子”先天患有轻度弱智而又伴有混合型多动症已属人生不幸,如果在同学家长的劝退声讨中再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是对身心早就遭受重创的“熊孩子”的一种二次伤害,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公然挑衅与羞辱。而劝退事件背后也彻底暴露出部分家长自身存在的道德瑕疵,甚至可以说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道德良知的缺陷症,对弱者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
其实,“联名劝退熊孩子”也是一种教育歧视。从法理上来说,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权剥夺公民接受教育的正当权益。放眼古今中外,古代教育先贤孔子早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说的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而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也是人尽皆知的“问题孩子”,先天患有会让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按照这些“外围家长”所谓的标准,霍金当然也应被打入另类被边缘化,被排斥在学校乃至社会的“藩篱”之外,若果真如此,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物理泰斗。事实证明,外围家长的道德缺陷与偏见,不仅侵犯了“问题孩子”融入社会、追求梦想的权利,更可能不经意间阻滞一个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得不偿失。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对待“熊孩子”这件事上亦是如此。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大多都会开设德育教育课,用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对于“联名劝退熊孩子”的外围家长来说,理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孩子班里来了一位看起来不怎么一样的“熊孩子”,又何尝不是一次德育教育的生动实例?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心底的善意与爱心,帮助他们学会包容与关爱,还有利于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与培养。至于在与“熊孩子”相处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与摩擦,只要教育工作者适时地做好引导与启发,相信本就心地纯良的孩子必定会见贤思齐、纷纷效仿。如此鲜活的例证,岂不比理论性的说教更具真实性与说服力?所以,对待“熊孩子”不管是孩子还是外围家长,非但不该排斥他,反而还应尽可能地帮助他,如此,教育才能摒弃功利与偏见,才能真正跨越高低贵贱、尊卑有别的歧视障碍,才能真正回归教育的社会属性与公平本质。
当然,在家长的联名声讨之中,当事校方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自其他学生及其家长的压力想必不小,但当事校方并没有将错就错、委曲求全,而是积极地捍卫和保护这名“熊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做好其他家长的疏导劝解工作,这样的胸怀和度量在屡屡爆出劝退开除丑闻的现实语境下实属难得,显得弥足珍贵。
说到底,不管是学校生活中还是以后步入社会,孩子难免会碰到一些身有残疾与缺陷的同学或同事,作为家长切勿患上“道德缺陷症”加以劝退与声讨,不妨将其当成一种逆向教育,同时更要清楚地认识到,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也是一种戕害,实不可取。
(作者 杨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