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通称乌市,旧称迪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地级市、首府,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中亚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 。截至2019年,全市辖7个区、1个县,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为405.4369万人。2020年,乌鲁木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37.32亿元。
乌鲁木齐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新疆中部、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毗邻中亚各国,是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大城市 ,有“亚心之都”的称呼,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是世界上最内陆、距离海洋和海岸线最远的大型城市(2500千米)。
西汉初年,汉朝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吉木萨尔)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唐朝时期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清朝在新疆驻军开始大规模开发,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乾隆扩建筑城,改称迪化;1884年迪化为新疆省省会,从此成为全疆的政治中心;1954年迪化改称乌鲁木齐,蒙古语里意为“优美的牧场”。
乌鲁木齐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12月,入选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2019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乌鲁木齐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战国,属古车师人的活动范围。
西汉,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十余个游牧部落,史称“十三国之地”,西域都护府曾派兵屯田。
东汉,为车师六国的一部分。
三国,车师后国在今乌鲁木齐南郊(现乌拉泊水库一带)建淤赖城,为乌鲁木齐第一城。
晋朝、隋朝,开辟丝绸之路新北道,乌鲁木齐处于新北道要冲之地。
唐朝,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即为当时轮台县。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政府在距现市区以南10千米处设置轮台城,隶属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萨尔)。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此后,当中原王朝统治衰弱时,地方政权更迭频仍,战火屡至乌鲁木齐,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元朝,北疆成为漠西蒙古诸部游牧区之一,乌鲁木齐周围原为西蒙古和硕特部游牧区(明清之际,该部一部分留驻当地,一部分随固始汗去青藏高原,一部分和土尔扈特部去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等地)。清朝前期由西蒙古之一准噶尔汗国统治,后被平定。乾隆时期高官的往来文书就是称乌鲁木齐。
1755年(乾隆二十年),即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末期,乌鲁木齐开始大规模开发。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政府为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1757年最终平定),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即老满城),驻满营官兵。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1864年(同治三年),巩宁城毁于战火。
1880年(光绪六年),在迪化城东筑“新满城”,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称“汉城”。
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
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改名为乌鲁木齐。
1999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更名为南泉区。
200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调整乌鲁木齐市南泉区行政区划:(1)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乌拉泊街道和乌鲁木齐县的达坂城镇、东沟乡、西沟乡、阿克苏乡、柴窝堡乡归乌鲁木齐市南泉区管辖。(2)南泉区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区政府驻地由鱼尔沟迁至达坂城镇。
2007年8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千米增至14216.3平方千米,米东区行政区域为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千米;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与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五家渠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仍按原米泉市行政区域界线保持不变。
行政区划
乌鲁木齐市下辖7个市辖区、1个县,分别是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水磨沟区南湖路72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乌鲁木齐市位于中国西北,新疆中部,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部。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与托克逊县相连。在夏泽格山脊线3以南与和硕县毗连;西南与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市分界。
地处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5°00'00。截至2014年,建成区面积412.26平方千米。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96] 。
地形地貌
乌鲁木齐市境最北点在头屯河下游距五家渠市3.5千米处,最南点抵阿拉沟以南夏格泽山脊,南北最宽处约153千米;市境最东点在高崖子牧场东边石窑子艾肯沟内,最西点在胜利达坂以西的天格尔山脊,东西最长约190千米。海拔5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
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的大渠南侧,海拔490.6米。两地水平距离75千米,高差4954.4米。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东部有博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第一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米或更高;第二级为山间盆地与丘陵,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
气候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最热的是7、8月,平均气温25.7℃;最冷的是1月,平均气温-15.2℃。
乌鲁木齐春天来得迟,北郊一带3月26日步入春天;市区要晚两个星期,到4月8日春天来临;南郊还要迟十几天,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见绿波。每年从6月上旬起,乌鲁木齐之春自北而南相继结束。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对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
夏季的乌鲁木齐城郊山区山花烂漫,市区林带茂盛;北郊的夏季,才62天;而南山牧场却没有真正的夏天,春秋相连。乌鲁木齐夏天热而不闷,昼夜温差大,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
乌鲁木齐的秋天从每年8月24日开始。北部平原推迟10天,入秋后,天气环境比较稳定,天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当地民谣中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
乌鲁木齐城区的冬天,每年从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天。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由于天山屏障,冷空气往往滞留在盆地内。南郊山前丘陵却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适应进行大棚蔬菜生产,而且南郊积雪长达175天。
水文
乌鲁木齐地表水水质较好,河流均系内陆河,河道短而分散,源于山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大,散失于绿洲或平原水库中。乌鲁木齐地区共有河流46条,分别属于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阿拉沟、柴窝堡湖5个水系。
水资源是地处内陆干旱区的乌鲁木齐最宝贵的资源。乌鲁木齐存在着冰川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不同形态的水资源,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来源,降水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变化。2012年,水资源总量为9.96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1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0.771亿立方米。
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按地质情况可划分为达坂城—柴窝堡洼地、乌鲁木齐河谷和北部倾斜平原三个区,形成地下水储存的良好环境。
乌鲁木齐地区冰川资源丰富,冰川素有“高山固体水库”之称,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河和头屯河上游的天格尔山以及东部的博格达山,储量73.9亿立方米,平均消融量1.23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乌鲁木齐土地总面积为12000平方千米,耕地654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5%,其中水田990公顷,菜地4618公顷,水浇地面积56872公顷,山旱地2950公顷;现有园地10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林地57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9%;牧草地8046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23%;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307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水域总面积36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7%;未利用土地1784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13%。
森林资源
乌鲁木齐地区的森林资源在全疆相对较优,相当于全疆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但与全国相比差距甚大。森林资源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天然林主要包括山地针叶林、河谷林和平原荒漠林;人工林主要包括以改造自然、保护农田、草场为主体的各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城市绿化林。
截至2012年,有林业用地面积62477公顷,有林地面积3561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7%;疏林地面积1836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9%;灌木林地面积278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育苗基地面积264公顷;城市园林及荒山绿化已达3226公顷。树种资源约90余种,主要有雪岭云杉、天山桦、密叶杨、白榆等。
动物资源
乌鲁木齐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为各类动物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生存条件,是动物繁衍生息的丰富资源。各类野生陆栖脊椎动物约212种,其中鸟兽资源丰富,约有201种。荒漠动物群分布于本市低山地荒漠和冲积平原地带,主要有沙鼠、跳鼠、鹅喉羚、沙狐、狼等动物;河流、湖沼动物群分布在本市的河流、湖泊等水域,代表种类有灰雁、绿头鸭、黑鹳等动物;森林草原动物群分布在南山山地的森林、草原,主要有马鹿、野猪、棕熊、灰旱獭、石貂、野兔等动物;高原寒漠动物群分布于南山和东山高山地带的动物,主要有北山羊、雪豹、高山雪鸡等动物。乌鲁木齐分布的野生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24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0种。
植物资源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以北,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有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现已查明,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约有40余种,其中野蔷薇、沙棘、野苜蓿等在国内外已被开发利用,作为饮料和保健品;野生油料植物约有50余种;野生饲用植物约有29科140多属240余种,其中如三叶草、草木樨、苜蓿、冰草、草地早熟禾、布顿大麦等世界上著名的豆科和禾木科牧草在本市均有生长,本地还有不少野生优良牧草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野生蜜源植物约有100多种;农作物野生近缘种植物约有6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约有390余种,是中国医药宝库的一部分;野生工业用植物约有100余种。
矿产资源
乌鲁木齐市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且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煤的中部,市辖区内煤炭储量就达100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雅玛里克山、水磨沟、芦草沟等地,约占全疆总储量的四分之一,故乌鲁木齐又被称为“煤海上的城市”。此外还蕴藏丰富的各种有色、稀有的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共发现各类矿产29种,129处矿产地,大、中型矿床30多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铜、锰、铁、黄金、石材、砂石、粘土、盐、芒硝、矿泉水等。盐储量2.5亿吨,芒硝储量1.1亿吨,盐和芒硝产于芒硝盐池,分东、西盐湖两部分;石灰岩储量1.2亿吨;锰矿储量2.2万吨。
经济
综述
乌鲁木齐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节点城市。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乌鲁木齐毗邻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商贸的重要枢纽,对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中国亚欧博览会是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的继承和升华,是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的国家级投资贸易洽谈会之一,乌鲁木齐为中国亚欧博览会永久举办城市。新疆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是新疆汽博会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牌最多、首屈一指的车展,是成为中亚地区最具规模的国际性车展。中国新疆国际煤炭工业博览会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活动、亚洲两大煤炭展之一。
2020年乌鲁木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37.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5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907.89亿元,增长8.1%,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402.38亿元,下降2.2%,下拉GDP下降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0.8:27.2:7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030元,比上年下降1.3%。 [92]
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13.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9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906.14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2479.43亿元,增长8.4%。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个和6.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0.8:26.6:7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813元,比上年增长8.7%。
2019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60.11亿元,比上年下降17.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2.46亿元,增长3.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7.65亿元,下降45.1%。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增值税(含改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契税分别下降3.6%、2.4%、36.2%、15.0%和5.1%。全年地方财政支出966.41亿元,比上年下降8.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0.28亿元,下降6.0%;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46.13亿元,下降12.8%。全年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414.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6.9%。
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0倍;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增长0.9%;民间投资增长1.7%;民生投资增长2.0%;基础设施投资下降9.9%。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53.85亿元,下降16.5%,其中,住宅投资385.64亿元,下降7.1%;办公楼投资24.93亿元,下降28.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67.52亿元,下降21.1%。
第一产业
2019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30.3亿元,下降4.2%;林业产值1.46亿元,下降17.6%;畜牧业产值25.92亿元,增长11.0%;渔业产值1.19亿元,增长31.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06亿元,增长11.1%。
201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8.36万千瓦,增长0.1%。拥有大中型拖拉机0.23万台,下降36.5%;小型拖拉机0.39万台,增长75.7%。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8万吨,下降7.3%。农村用电量2.12亿千瓦时,下降19.2%。
第二产业
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制造、高新技术、建材、医药、食品、轻工业、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8.8%。康师傅、可口可乐、阿尔卡特、SK、嘉里大通、大众、威立雅、惠普、西门子、韩国韩华、丹麦LM、丰田、意大利索克瑟姆、嘉士伯、统一、韩国大宇、汉莎航空、日本积水化学、法国液化空气等等,已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落户乌鲁木齐。
2019年乌鲁木齐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75.03亿元,增长1.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增加值68.31亿元,增长4.1%;重工业606.72亿元,增长1.5%。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企业工业增加值491.43亿元,增长2.1%;地方企业183.60亿元,增长0.6%。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523.82亿元,增长1.1%;中型企业77.74亿元,下降1.9%;小型企业68.02亿元,增长12.3%;微型企业5.45亿元,下降3.2%。按石油非石油工业划分,石油工业增加值225.08亿元,下降7.0%;非石油工业449.95亿元,增长6.9%。
2019年,乌鲁木齐市在支柱行业中,石油工业增加值225.08亿元,下降7.0%;电力工业163.42亿元,增长16.0%;装备制造工业38.82亿元,增长21.5%;化学工业63.31亿元,下降17.7%;烟草工业33.77亿元,增长6.0%;煤炭工业14.40亿元,增长1.6%;钢铁工业35.64亿元,下降3.9%;有色金属工业15.40亿元,增长36.6%。
2019年,乌鲁木齐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1.26%,比上年上升2.6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57.82亿元,增长88.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64.20亿元,增长7.3%;利润总额90.24亿元,下降32.9%;税金总额173.73亿元,下降17.3%;亏损企业亏损额21.61亿元,增长27.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51元,比上年增长3.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36%,比上年回落2.12个百分点。
2019年,乌鲁木齐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7%。其中,资产负债率59.2%,总资产贡献率6.2%,成本费用利润率3.7%,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8次,资本保值增值率110.9%,全员劳动生产率8.1万元/人。
2019年,乌鲁木齐市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098.48亿元,增长16.1%。建筑房屋施工面积3228.3万平方米,增长2.5%;竣工面积597.60万平方米,下降13.4%。
第三产业
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陆路接壤,拥有17个沿边一类口岸和10个二类口岸,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是中亚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已成为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乌鲁木齐依托周边八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
乌鲁木齐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0.7%。乌鲁木齐拥有百余家星级酒店,三星以上达到90余家,乌鲁木齐五星级酒店15家,拥有完善的服务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地的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拥有健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占新疆进出口额的50%以上;一批国际著名品牌相继落户乌鲁木齐提升了商业业态。2013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乌鲁木齐名列31个金融中心城市第26名。
2019年,乌鲁木齐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77.1亿元,增长2.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12.09亿元,增长9.8%。按经营地划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80.19亿元,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0亿元,增长10.1%。按消费形态划分,餐饮收入176.1亿元,增长6.7%;商品零售1213.09亿元,增长3.0%。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4.1%,饮料类增长4.7%,化妆品类增长2.7%,中西药品类增长8.4%,家具类增长17.8%,通讯器材类增长3.3%,石油及制品类下降3.6%,文化办公用品下降6.7%,汽车类下降0.3%,金银珠宝类下降14.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8.0%,日用品类下降14.3%。
2019年,乌鲁木齐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2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64.24亿元,增长36.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7.68亿元,增长4.9%;金融业增加值520.54亿元,增长3.9%;房地产业增加值235.01亿元,增长3.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776.44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575.86亿元,比上年增长6.2%;利润总额135.05亿元,下降1.3%。
2019年,乌鲁木齐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12.64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出口334.36亿元,下降7.5%;进口178.28亿元,增长17.4%。
贸易对象国看: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总额171.2亿元,下降2.7%;乌兹别克斯坦进出口总额57.3亿元,增长39%;俄罗斯联邦进出口总额48.8亿元,下降13.8%;吉尔吉斯斯坦进出口总额42.1亿元,下降42%;塔吉克斯坦进出口总额25.2亿元,增长8.7%;美国进出口总额18.3亿元,增长16%;德国进出口总额10.9亿元,下降29%;印度进出口总额8.18亿元,下降10%。
2019年,乌鲁木齐市招商引资项目556项,其中往年结转项目357项,新建项目199项,引入外省到位资金1197.51亿元,比上年下降24.9%。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家,合同外资金额39012万美元,增长1.54倍;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65万美元,增长1.8倍。
截至2019年底,乌鲁木齐市接待国内外游客(含一日游)7526.38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9.8%,其中国外游客26.84万人次,下降18.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37.60亿元,增长51.2%,其中国际旅游收入8.65亿元,下降33.4%。新建旅游民宿154家,为游客提供特色鲜明的旅游新体验。
截至2019年底,乌鲁木齐市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862.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2%。其中,企业存款3048.59亿元,增长9.5%;住户存款3171.71亿元,增长10.5%;政府存款2454.22亿元,下降5.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795.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6%,其中,短期贷款1941.68亿元,增长3.5%;中长期贷款4460.83亿元,增长14.9%。
截至2019年底,乌鲁木齐市拥有保险机构217个,比上年减少4个。保险机构各项保费收入21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财产险56.50亿元,增长16.5%;人身险161.74亿元,增长7.9%。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6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财产险27.78亿元,增长11.7%;人身险37.16亿元,下降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