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4月12日瑞丽讯 (王东琴 通讯员浦艾)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即将到来的热烈氛围中,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勐卯街道姐勒村委会红光移民新村迎来文化建设里程碑喜事——"红光书屋"正式挂牌成立,同步启动"阅·瑞丽 阅·美丽"阅读季活动。这场融合边疆文化特色与全民阅读理念的盛会,不仅标志着又一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更成为瑞丽市深化"文化润边"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多方协同共建:构筑边疆文化新地标
4月11日上午9时,红光移民村文化活动广场上,由竹编与绿植装饰的书屋牌匾格外醒目,傣族织锦纹样与现代书架相映成趣,彰显着边疆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美。瑞丽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等10余个部门代表及医疗、文化、企业界爱心人士共80余人,共同见证这座"精神粮仓"的诞生。勐卯街道办事处主任罗毅在致辞中表示:"书屋的建成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写照。"
据介绍,书屋建设获州委宣传部6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市委宣传部牵头整合市农业农村局、文旅局等部门资源,姐勒边境派出所等单位捐赠书架桌椅,更有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杨青敏教授现场捐资2万元。老知青姜景惠女士捐赠的300册边疆民族文化图书、企业家张丽军先生定制的儿童阅读角家具,让书屋从硬件到软件都充满温情。

多元场景赋能:激活乡村文化新生态
挂牌仪式现场,青年艺术家殷蔚林创作的"幻藻映象"主题画展拉开序幕,傣族神话元素与现代光影技术结合的沉浸式空间,吸引众多移民群众驻足观赏。"我们不仅要建书屋,更要打造文化交流场。"负责书屋运营的市文旅局干部介绍,书屋总面积120平方米,划分成人阅读区、少儿绘本馆、农技培训角、民族文化展柜四大功能区,5000余册藏书中,《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技艺》《热带水果种植技术手册》等特色读物占比达40%,既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又守护边疆文化根脉。
活动中,4名来自学校、社区的"阅读指导员"获颁聘书,他们将定期开展亲子阅读、农技讲座、双语故事会等活动。同步启动的阅读季更推出"边疆书单"推荐、傣族古歌谣诵读会、跨境文化沙龙等12项特色活动,让书香与泼水节的水韵交融,形成"以文化人、以文润边"的独特风景。

从"建起来"到"活起来"
探索文化振兴新路径。"书屋的钥匙,要交到老百姓手中。"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倩颖在讲话中强调,红光书屋是瑞丽市推进"文化润边"工程的第17个基层阵地,更是首个试点"农家书屋+"模式的示范项目。未来,书屋将与村史馆联动打造"边疆记忆展厅",联合市医院开设"健康读书角",接入"学习强国"数字阅读平台,实现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线下活动与线上互动的深度融合。 站在签名墙前,72岁的傣族老人波岩亮用傣文写下"书香传万代",他身后的书架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傣汉双语版与《瑞丽边贸史话》并排陈列。正如老领导刀晓瑞所言:"书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从边境派出所民警捐赠的法律书籍,到上海专家跨越2000公里送来的医学专著,每一本图书都承载着社会各界对边疆发展的牵挂,每一次翻页都在续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故事。当泼水节的水花即将漫过边疆村寨,红光书屋的灯光已悄然亮起。这座扎根在中缅边境的文化驿站,正以书籍为舟,载着边疆群众驶向知识的海洋。

以阅读为桥,连接起内地与边疆的精神共鸣
从杨教授捐赠的2万元善款,到村民指尖翻动的书页;从“幻藻映象”的艺术表达,到“阅读指导员”的知识传递,红光书屋以微小切口展现了文化惠民的宏大叙事。在瑞丽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边疆热土上,每一册书籍的流转,都在书写着“文化润边”的时代答卷。随着"农家书屋+"模式的探索推进,瑞丽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在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