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乔一夫 郑本库 黄文权)
荔枝林变身体育赛场,废弃矿坑成网红民宿,罗非鱼游上文旅餐桌,茂名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融合革命唤醒县域经济新动能。
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在万亩荔枝林边开打。全省21支“村BA”冠军队在此上演巅峰对决,吸引数万游客驻足观看。赛场外,荔枝冰淇淋、罗非鱼烧烤等特色小吃供不应求,柏桥服务区开业首月吸引超143万人次游客,形成“高速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的生动局面。

今年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力提速之年,茂名依托“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产业基础,通过农文旅体融合激发乡村消费潜力。数据显示,2025年茂名荔枝销售收入达91.6亿元,创历史新高;罗非鱼年产量28万吨,占全国七分之一,上半年出口增长超20%。
产业筑基:“土特产”裂变多元业态

茂名市围绕荔枝、龙眼、三华李、化橘红、沉香、罗非鱼和高凉菜“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布局特色产业链。作为“全国水果第一县”,高州水果种植面积130万亩,年产量190万吨。全球每十颗荔枝就有一颗产自高州。
在根子镇,荔枝产业实现全链条升级。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推动品种改良,“5G+物联网+AI”大数据中心实现精准种植,与顺丰、京东共建的冷链网络让鲜果48小时直达全国。
2024年,根子镇荔枝产业年产值突破25亿元,柏桥村集体收入从2022年170万元跃升至2024年432.44万元。
罗非鱼产业则通过跨界融合实现价值提升。茂南引进全球最大罗非鱼种苗企业海南宝路,投资1亿元建立种苗基地;广东京塘农业投资3.8亿元建设罗非鱼全产业链加工项目。开发出“茂南脆罗非”“富硒脆罗非”等新品,推出鱼丸、鱼饼、酸菜鱼等预制菜品。
2022年预制菜产量4992吨,产值2.3亿元。
文旅赋能:消费场景再造激发新需求
茂名创新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打造油城墟、窦州墟、高凉墟、疍家墟、沙垌沉香墟等六大样板墟。这些样板墟不仅保留传统“趁墟”文化,更融入现代消费元素。
在晏镜岭疍家墟,夜幕降临后,非遗展演、高凉特色美食吸引大量游客。茂名将“土特产”做成“风味小吃”,罗非鱼烧烤、贵妃荔枝冰淇淋、化橘红茶等成为夜市爆款。2025年“齐来趁墟2.0”活动上,非遗展厅和市集形成“观展+购物”消费新模式。
“婚庆+文旅”成为新增长点。茂名连续4年举办集体婚礼,在晏镜疍家墟、荔博园等4A级景区设立婚姻登记处。三华李主题公园增强爱情主题元素,建设婚姻登记处和520索桥配套,成为青年交友、结婚的主题圣地。
交通与旅游融合开创全省先河。柏桥服务区作为广东省首个“交农文旅商”融合的高速服务区,打破传统服务区功能定位。服务区内的高凉食府推出簸箕炊、化州牛杂等茂名特色小吃,荔枝冰淇淋、荔枝味气泡软饮等20多款创意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体育引流:赛事经济点燃乡村烟火气
作为2026年省运会主办城市,茂名积极探索“体育+”赋能乡村振兴。茂名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次实现全规模亮灯,独特建筑设计与灯光秀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村BA”“墟BA”等县域赛事成为引流利器。在化州,鉴江街道东方红村“村BA”赛事持续24天,吸引超10万人次现场或线上观赛。高州各地坚持“众人的事情众人办”,国庆节假期镇村举办30多场文体活动,实现全域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5%。
茂南区“文体夜市”汇集文艺武术汇演、全民健身赛事、趁墟夜市烟火,让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都热闹起来。2024年茂南区赋能“百千万工程”全民健身运动会设有气排球、拔河、村BA、排舞四类赛事,吸引22个部门和镇街约500人参赛。

环浮山岭生态绿道项目规划建设全长43公里的绿道系统,将串联根子镇、霞洞镇、黄岭镇三大乡镇,依托浮山岭自然生态资源与乡村人文景观,打造集生态休闲、康体运动、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绿道。项目建成后,将定期举办马拉松、徒步等体育赛事,以体育赛事为引擎激活区域文旅经济。
生态增值: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茂名以“守护绿肺”为基、以“环山产业带”为轴,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新路径。环浮山岭产业带横跨两区一市八镇,全长26.5公里,串联起浮山岭“城市绿肺”与周边乡镇特色资源。
浮山岭森林覆盖率超55%,植被繁茂,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天然“森林氧吧”。茂名市成立“浮山岭生态旅游开发试验区”,将周边5镇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城市之肺”“生态旅游胜地”等发展定位。
曾经的“生态伤疤”实现绿色蝶变。浮山岭脚下的黄岭镇南清村依靠采石烧灰为生,一度付出沉重生态代价。如今,通过植树造林、边坡修复,南清村将废弃矿坑改造成天鹅湖。高州市通过“绿美一张图”统筹绿化目标,实现“环浮山岭产业带”高州片区2024年植树超2.5万棵。
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典型案例是浮山岭民宿群。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浮山岭民宿成为游客心中的“香饽饽”,每逢周末及节假日一房难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宿需求,多家民宿正推进扩建工程,推动浮山岭民宿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方向发展。
创新驱动:小切口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茂名创新推出农村建房“二十四字”工作机制,即“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已完成农房风貌提升约14万栋。

2024年9月,《茂名市应用新模式开展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方案》印发,提出“三统一四工序”新模式。“三统一”即统一由国企采购原材料和设备,统一劳务分包给强村公司施工,统一由镇街负责组织验收。
通过喷涂真石漆新模式改造提升的房屋,每平方米价格减少至70多元,节省率约43%。
“微短剧经济”成为乡村增收新渠道。泗水镇滩底村挂牌“粤港澳三农短剧拍摄创作合作区”,高州设立超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乡村爱情、农村创业等“三农”主题微短剧在此拍摄,吸引150多个剧组进村,带动30万游客打卡,拉动荔枝干、荔枝蜜销量增长25%。
强村公司成为资源整合新平台。根子镇柏桥农创园作为高州首个实体化运作的强村公司,采用“村集体100%持股+职业经理人运营”模式,盘活村内资产。2024年营收超14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80万元,业务涵盖研学游、民宿餐饮、荔枝定制等十多个领域。
茂名市副市长王小慧表示,未来茂名将筑牢石化产业之基,做厚县域经济“家底”,探索“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交农文旅商”融合模式,以“文化+”“体育+”“短剧+”等聚人兴产。
2025年上半年,茂名农林牧渔总产值571.68亿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74元,增速5.5%,比城镇居民高1.3个百分点。茂名实践印证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当传统农业注入文化灵魂、体育活力和旅游基因,沉睡的乡村资源便能焕发全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