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城市百科】上海市静安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静安区隶属上海市,位于上海的市中心,与六个区相邻,东与黄浦区、虹口区、宝山区为邻;西长宁区、普陀区、宝山区交界;南临长乐路,与徐汇区衔接;北与宝山区接壤。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原闸北、静安两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静安区。全区总面积37平方千米 

“静安”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地处上海市中心,周边与6个区相邻,历史文脉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商业商务发达、创新活力迸发、信息交通便捷,是上海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7年,静安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0年,静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3.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20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9.99亿元。完成税收总收入685.85亿元,同比下降2.4%;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税收658.66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96.0%。 

中文名静安区外文名Jing'an District行政区类别市辖区所属地区中国华东地理位置上海市中部面    积37 km²下辖地区13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政府驻地常德路370号电话区号021邮政区码200040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静安寺、美琪大戏院、善钟里、蔡元培故居、周璇故居火车站上海站车牌代码沪A-沪N地区生产总值2323.08 亿元(2020年)方    言吴语-上海方言区划代码310106区委书记于勇 

历史沿革

静安区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区境吴淞江(故道)以北,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隶属昆山县,后隶属嘉定县、宝山县。吴淞江(故道)以南,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隶属华亭县,之后及明、清二代隶属上海县。虬江是上海县和宝山县的界河,民国初筑路时被填没。清同治二年(1863年),境域中南部被辟为美租界,后并为公共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境域南部大部分划入公共租界西区。为抵制租界扩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闸北绅商建立闸北工程总局,自辟商埠。1914年,法租界扩张,将境内长浜路(延安中路)、徐家汇路(华山路)以南地区全部划为法租界。故境域南部为法租界、公共租界和北部主要为华界。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接收17个市乡,次年7月,将旧市乡一律改称为区,闸北市改称闸北区。30年代,日军发动两次淞沪会战,闸北区几成废墟,成为上海市出名的棚户区。1937年上海沦陷时期,日伪将闸北区改为闸北政务署,沪北区公署。公共租界在太平洋战争前成为“孤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地分属第十区、十一区、十二区、十四区、十五区。1947年,第十四区称闸北区、第十五区称北站区。1949年5月30日,市军管会接管静安区,一度将区名改为静安寺区,1950年6月28日,复改称静安区。

解放初期,境域分属静安区、新成区、江宁区、闸北区、北站区。1956年,上海市区调整,静安区建制撤销,以富民路、常德路为界,东境划归新城区,西境并入长宁区,闸北区、北站区合并成闸北区。1960年1月,区划再次调整,撤销新成区、江宁区,将新成区成都北路以西部分、江宁区全部、长宁区镇宁路以东部分合并重建静安区。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闸北区、静安区设立新的静安区。2016年3月,原静安、原闸北区“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静安区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静安区位于上海市中心,与6个区相邻,东与黄浦区、虹口区、宝山区为邻;西与长宁区、普陀区、宝山区交界;南与徐汇区衔接;北与宝山区接壤。全区总面积37平方千米 

气候

静安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上海“城市热岛”的中心部位,其气候特征具有以下特点:春夏来得早,秋冬出现迟;严寒日数少,初冰日出现迟,终冰日早;夏季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平均为67天,比郊区多10天;常年平均气温比近郊高出1℃左右。

行政区划

静安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下辖江宁路街道、静安寺街道、南京西路街道、曹家渡街道、石门二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宝山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宁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路街道、彭浦镇,共13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置73个居民委员会,3154个居民小组。

人口

静安区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每平方公里达6.4万余人,居全市各区的首位。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江苏、浙江两省居多数。民族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22个,其中回族人数较集中。

境域早先属上海县的西北郊,原是一片农田,人口稀少。鸦片战争以后,殖民主义者在上海侵占土地设立租界,19世纪末叶,境域大部分被划为租界范围。20世纪初,境域内道路相继筑通,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曹家渡一带市面渐兴。工商业者陆续开店办厂,吸引大批外地人来上海谋生,加以历史上战乱频仍,农村连年遭灾,迫使不少人背井离乡拥来上海,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据有关资料测算,静安区境域范围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人口约有3万余人,至民国9年(1920年)人口已增加到15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静安区时,全区人口为16.8万人;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增加到18.8万人。1955年底,人口增到20.7万人。

1956年2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静安区建制。1960年1月又重新建立静安区。由于区划范围扩大,全区人口增加到56万人。以后区划范围虽无变动,但人口逐渐减少,至1992年底,全区人口下降到44万余人。33年中,人口减少近12万人。

上海解放以来,静安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1951年,高中文化程度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5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62%。至1990年,全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30.05%,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13.2%。

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1951年为3.63%,1964年为7.37%,1982年为15.59%,1992年为22.23%,人口老化程度为全市最高的区。

50年代,人口再生产处于无计划发展状态,平均人口出生率为33.72‰,自然增长率为26.98‰。其中1954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42.31‰和35.8‰。自1963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下降为13.36‰,自然增长率为7.73‰;7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为7.36‰,自然增长率为0.77‰;80年代前期,全区生育出现小高峰,1983年平均人口出生率回升到15.67‰,自然增长率回升到7.72‰;至199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为9.52‰,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6‰。1991、1992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12‰和-3.49‰。全区人口已进入有计划发展轨道。

2013年静安区常住人口24.99万人,户籍人口29.61万人,常住外来人口6.03万人。静安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在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9.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30.6%。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96岁。 

2014年末,静安区户籍总户数9.99万户。其中:家庭户9.97万户。户籍总人口29.31万人,同比下降1.02%。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9.48万人,同比增长4.63%,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32.34%。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2.02万人,同比增长1.0%,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6.89%。百岁以上168人,同比增长2.43%。户籍人口出生率8.6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1‰。年末常住人口24.86万人,同比下降0.5%。其中:外来常住人口5.89万人。 

201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106.78万人,同比下降0.58%。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为80.70万人,外来常住人口为26.08万人。 

至201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106.62万人,同比下降0.15%。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为79.9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为26.68万人。至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34.17万户。户籍总人口93.93万人,其中:男性46.11万人,女性47.82万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21万人,占总人口的36.4%;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96万,占总人口的6.3%;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人,占总人口的0.02%。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静安区常住人口975707人。 

经济

综述

上海解放前,境内无财政机构。二三十年代,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相继在境内设立分支机构,至民国36年(1947年)达43家。典当业抗日战争前仅1家,至民国36年骤增到85家。

上海解放后,先后成立区财政、税收机构。1950年8月,成立上海市税务局静安、新成、江宁区分局。1952年,区政府设财政科。1958年底,区财政科与税务分局合并成立区财政局。1960年1月成立静安区财政局。1962年9月,重建静安区税务分局,并撤销区财政局,同时在区人委设财政科。1972年1月,区税务分局、区财政科和中国人民银行静安区办事处3家单位合并,建立区财政局。1978年4月恢复银行建制。同年11月又分设区税务分局和区财政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1989年,财、税机构分设,成立税务分局和区财政局。

80年代,区财政管理体制经3次变革:第一次1985年前是“统收统支”的全额财政;第二次1985年后,区财政管理体制改为“核定收入基数,固定留成加超收分成”,逐步向一级财政过渡;第三次1988年,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包干上交,增收分成”,实行一级财政管理体制,增强了区的财力。

区财政随着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发展。1950年8月~1992年12月,区财政收入总计84.21亿元。1964年,区财政收入达4.02亿元。1965年国营工业企业划归市税务局实行专业管理后,区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当年区财政收入仅0.27亿元,比1964年减少93.2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政收入逐年上升。1992年,区财政收入达3.52亿元,比1965年增加12倍,比1980年1.16亿元增加2倍。1950~1992年,区财政总支出为12.05亿元。其中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支出7.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59.91%。区财政支出经费的来源主要由市拨款。1950~1992年,市财政拨款、市划给区固定收入、市核定区财政支出补助和体制分成收入等总计达12.21亿元,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上海解放以来,长期执行国家统一的税制税法,1980年起逐步建立涉外税制,到1992年区实际征收的税种有26种。1950~1992年,区税收收入为52.45亿元。

金融业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执行统一的信贷政策、会计制度和存贷利率。194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在境内设立办事处、分理处,开展储蓄业务,加强资金管理,支持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1952年,对私营金融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按照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典当业管理暂行办法》,典当归口银行领导,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改为小额质押贷款营业所,境内共有6家。1967年11月此项业务中止。

1985年以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区办事处改为中国工商银行区办事处,建设、交通、农业、中国银行等先后在区内建立支行;恢复并发展保险机构;并成立大通、新成、南西、铜仁、延安等5家城市信用社。1992年,有外资金融机构5家。

1992年底,全区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48.57亿元,贷款余额55.86亿元;外币存款1.40亿美元,外币贷款200万美元。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部,于1984年代理发行新中国第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1986年成立证券交易点,率先开办股票上市买卖。1992年,区内各证券机构达31家。

2011年全区税收总收入达到217.5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160.9%,年均增长21.1%;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71.5%,年均增长11.4%;区级财政收入达到74.8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116.1%,年均增长16.7%。区级财政收入在中心城区中的排名由2006年底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 

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0亿元,可比增长9.2%;完成区级一般预算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12.5%。2015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9亿元,同比增长20.5%。完成税收总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15%;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税收487.9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93.8%。 

201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49.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10.86亿元,下降0.7%;第三产业增加值1538.86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3%。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5.45万元。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3.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9.97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603.71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1%。按当年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5.98万元,较上年提高了0.53万元。 

201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298. 7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 年增长 5.8%。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 71.71 亿元,下降 3.8%;第三 产业增加值 2226.80 亿元,增长 6.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 96. 9%。 按当年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 21. 73 万元,较上年提高了 1.35 万元。

至2019年末,静安区登记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 57634 户,注册资本 合计 5233.79 亿元。 其中,内资企业 4112 户,注册资本 2208.52 亿 元;私营企业 29025 户,注册资本 2395. 56 亿元;外商投资企业 3623 户,注册资本 625.62 亿元;个体工商户 20874 户,注册资本 4. 08 亿 元。 

2020年,静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3.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20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9.99亿元。完成税收总收入685.85亿元,同比下降2.4%;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税收658.66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96.0%。 

第一产业

静安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无统计信息。 

第二产业

工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7.03亿元,同比下降15.0%。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87亿元,同比下降7.74%。全年上缴税收2.20亿元,同比下降44.89%,占全区税收总收入不足1%。

建筑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8.20亿元,同比增长6.9%。建筑业企业全年上缴税收1.6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区税收总收入比重为0.63%。

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56亿元,维修保养道路面积5.37万平方米。疏通下水道21.44万米。

全年区域内建成绿化总量3.26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46万平方米,专用绿地1.04万平方米,屋顶绿化0.77万平方米。2014年末,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为49.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27%,同比增长0.04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66平方米。

全年共拆除各类房屋面积1.27万平方米,其中:单位用房0.50万平方米,居民住房0.77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96户。 

2017年,静安区第二产业增加值99.97亿元,增长3.5%。 

第三产业

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603.71亿元,增长7.2%。 

商贸服务业

全年实现商贸服务业税收收入17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占全区税收总收入25.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实现税收收入129.66亿元,增长20.2%,占全区税收收入18.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专业服务业

全年实现专业服务业税收收入13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占全区税收总收入19.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管理服务实现税收74.09亿元,增长14.2%;商务咨询服务实现税收60.40亿元,增长11.6%。

金融服务业

全年实现金融服务业税收收入88.00亿元,比上年下降26.4%,占全区总税收的12.8%,比上年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市场服务实现税收69.47亿元,下降27.9%。

文化创意服务业

全年实现文化创意服务业税收收入40.5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全区总税收的5.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广告传媒业实现税收13.05亿元,下降4.3%;科研创意服务业实现税收18.82亿元,增长19.4%。

信息服务业

全年实现信息服务业税收收入44.17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全区总税收的6.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和数据服务业实现税收22.82亿元,增长19.7%。 

社会事业

卫生

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院39所,其中:三级医院9所,二级医院11所。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0所。至年末,全区每千人医生数达6.26人;每千人床位数12.95张;每万人全科医生数3.7人。至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2670.88万人次,其中:门、急诊2662.10万人次。入院人数54.22万人,健康检查111.37万人次。 

文化

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文化设施212个,其中,电影院14个、剧场19个、社区文化中心13个、区图书馆2个、街道图书站14个。至年末,全区共有群众文化机构1个、文化市场经营机构149个、文物机构9个。艺术表演场馆33个,场馆总面积达13.7万平方米,全年艺术演出场次4903场,观众281万人次。 

体育

至2017年末,全区有各类体育场地建筑面积63.41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0.58平方米。10至年末,全区有各类社区健身设施705个,其中:社区健身苑649个,健身步道3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2个;社区健身器材5454件。 

教育

至2016-2017学年末,全区共有中学55所,其中普通中学53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44所;幼儿园85所。至2016-2017学年末,全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3745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551人;小学在校学生34808人;幼儿园在校学生22631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360人。至2016-2017学年末,全区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100%;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普通高校录取率达87.99%。 

科技

2017年申请专利3066件,其中发明专利993件,实用新型1570件,外观设计503件;专利授权1858件,其中发明专利389件,实用新型1108件,外观设计361件。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6项。全年成交各类技术项目371项,成交金额9.88亿元。 

交通环境

19世纪中叶,境域是河网密布的水乡,靠渡舟和人行小桥相通。清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英国殖民主义者由东向西越界筑路,到20世纪30年代,境内已有道路50多条,道路网基本形成。

境内陆上客运以轿子、马车为市民早期代步工具。19世纪末,客货运主要靠人力车承担。机动车始于20世纪初。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在赫德路(今常德路)成立,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开辟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民国11年(1922年)8月,华商董杏生开办公利汽车公司,开辟上海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上海解放前夕,始发或经过境内的有轨电车线路3条,无轨电车线路4条,公共汽车线路7条,都是官僚资本和外商企业。上海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营公交事业发展较快。1950~1966年,经区境的线路有18条。“文化大革命”期间,公交客运线路仅辟2条,还砍去1条线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公交事业发展较快。经区境的公交线路增加到49条,除常日线,又增辟了高峰线路和通宵线路;还有康华公共交通联营公司康华公交专线3条、振华出租汽车公司小公交汽车线路2条。区内全民、集体企业和个体户经营的大、中、小型出租客车有3781辆。

境内的货运汽车始于民国16年,至上海解放前夕,私人货运汽车有43家、82辆车,担负着大宗商品的运输任务。解放后,货运业发展较快。1992年底,区内637户工商企业,拥有货运汽车2122辆、5912.59车吨;还有起重安装、打包托运、国际货运代理等运输服务企业33户,有货运汽车33辆、210.1车吨;个体货运汽车73辆、68.2车吨。

境内有长约1.63公里的吴淞江(今苏州河)水域,系静安区与闸北区之界河。至民国18年,先后建立通济渡等5处渡口,对便利当时交通起到一定的作用。另有淮安路粪便、垃圾码头3座。

上海解放前,境内的邮政设备简易落后,电信网络稀少。至1949年9月,有邮电局3家,电话交换设备6700门。上海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电事业有较快发展。1992年有邮电支局、邮电所7家;电信服务处1家,报刊门市部3家;电话局2家。邮电业务初步实行自动化,电信功能比较齐全,国际长话可直拨世界各地。新建常熟路国际邮件营业处、泰兴路电报、电话营业处和38处长途电信代办点。全区装置程控交换设备6.5万门,公用电话站387个、话机834部,夜间应急电话服务网点150个。但是,邮电设施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静安区人均道路面积少,过境车辆多,造成交通拥挤,车速缓慢,机动车辆通过繁忙的交叉路口和行人稠密地段车速不超过15公里/小时,堵塞现象严重。客运高峰时,公交车辆内最大容量达11人/平方米。 

全区现有属城市路网的道路64条,其中横向道路34条,纵向道路30条;城市道路总长度62.9公里,道路面积121.8万平方米。完成区内7万平方米人行道板全面更新。地铁M7号线静安寺站、500kV世博地下变电站开工建设,曹家渡110kV余姚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昌平路排水系统管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南京路、华山路架空线入地实施规划推进。

静安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形成铁路、高架、地铁、公交等交通网络,素有上海“陆上北大门”之称。拥有铁路上海火车站,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沪太长途客运站等五个长途客运站,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7号线、8号线、12号线、13号线等多条地铁线路穿越本区。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内环线、中环线等高架道路贯通,城市航站楼、静安寺交通枢纽、中环共和新路交通枢纽等,为航空旅行、出行中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历史文化

方言

上海市静安区通行吴语,居民使用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方言语支方言。 

风景名胜

基督教怀恩堂

创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创始人之一戚庆才牧师为全国三自爱国运动发起人之一。最早教堂坐落在虹口四川北路,八·一三事变后,迁到王家沙花园(今北京西路),后有迁至陕西北路口平安大戏院二楼,1941年迁址至如今的陕西北路375号。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怀恩堂成为静安区唯一的联合礼拜教堂。1994年,被市政府列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因年久损坏,1998年起在静安区基督教两会的领导下(静安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任戚长毅是戚庆才牧师的儿子,是修复工程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修建,2002年全部竣工。现大堂可容纳信徒1300多人。静安区现有基督教信徒9000多人。

怀恩堂地处静安南京路商业商务金三角,其旁边是宋氏故居。还有教堂修复以后,前来礼拜的海外人士逐渐增多,影响进一步扩大,已成为上海基督教外事接待的主要窗口之一。

基督教新恩堂

坐落于乌鲁木齐北路25号的新恩堂为怀恩堂的分堂。原为外国人造的非主流教派公共礼拜堂,称为“万国教会”,1962年起称新恩堂。文革中被占。恢复宗教活动后,除了每个星期日上午的聚会外,还有下午的擘饼聚会和粤语礼拜。

小德肋撒

坐落于大通路(今大田路),故又称大通路天主堂。建于1920年。小德肋撒为法国里泉尔圣衣院的隐修女,去世时仅24岁。他的自传《灵心小史》,曾被译为中文。1925年,被罗马教皇列为圣女。上海天主教区为纪念她,修建此堂。1993年恢复活动至今。

小德肋撒天主堂为罗马式建筑风格,内有宽敞的楼宇围廊,祭台上方有圆形穹隆,窗户与斗拱均呈半圆形。堂内装饰精致,柱子、地砖、灯罩等标有纪念小德肋撒玫瑰图案的特殊标志。文革中被群益无线电厂所占,将教堂隔为三层。静安区现有天主教徒300多人。

上海佛教居士林

位于常德路418号,是佛教在家居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最早创建于1908年,林址在锡金公所(今海宁路),后曾迁于哈同路(今同仁路),1956年与其他居士团体合并后迁入今址——觉园。觉园,原名南园,建于1910年,系民族资本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的私家花园。后捐于佛教。觉园内建有寺院式殿宇三进,边上有香光堂,法宝馆等建筑。园内原有九曲桥、假山、天桥、湖心亭、石碑等。

圆明讲堂

位于延安西路434号,系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由当代爱国高僧圆瑛法师于1935年秋创建。其名一取佛教的最高理论“圆遍十方,明照法界”之意;二取佛门排行,取圆瑛和弟子明旸的前字组成。现圆瑛大师纪念堂所处的老楼由弟子顾莲成夫妇捐赠。后建新楼为美丽圆酒店兴建时同时建造。圆明讲堂已购下旁边的照相机四厂部分厂房,不久将进行改建,并将老楼拆除后建为绿地。

静安寺

静安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初名沪渡重玄(元)寺,寺址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边,唐代该寺曾更名为永泰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始名静安寺。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因寺址靠近江岸,寺基有倾圮危险,遂迁址至芦浦沸井浜畔,即今寺址。

历史上,静安寺屡经兴废。1946年,主持德悟建成一幢印度阿育王石幢,并疏浚涌泉,整修全寺殿宇。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将静安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与1951、1954年2次拨款共2万多元对寺进行修复。1953年,主持持松在寺内复兴自唐以来失传已久的全国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坛场。1983年,国务院确定静安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1984年,成立静安寺修复委员会,人民政府拨专款30万元,重新对静安寺进行修复,至1990年基本修复完成。1998年,结合地铁二号线建设,静安寺又重新进行规划改建。现已建成钟鼓楼、山门、东、西厢房和大雄宝殿基座。预计到2007年,静安寺将完成建国后的第四次重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静安寺流传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传说,最著名的有“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姜京台、沪渎垒、涌泉(天下第六泉)、芦子渡、绿云洞。至今,寺内收藏有历代名人字画、云汉昭回执阁碑、明朝洪武大钟鹤宋础等。

现任方丈慧明法师是建国后继德悟、淦泉、度寰、真禅后的第五任方丈。他是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佛协副会长、上海佛学院院长。为建设好静安寺,他提出了人生四大目标:一是改建静安寺,提出了“把一个更宏伟更壮丽的静安寺献给21世纪”的口号;二是校勘佛教大藏经,并将校勘后的藏经进行石刻,传与后世。为完成此宿愿,它正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准备攻读博士生后去国外继续深造。为了完成校勘任务,他积极筹划成立佛教藏经研究员,期望汇集有心研究藏经的专业人士和佛教界人士,共同一起完成此宏愿;三师发起了“百万心愿铸金身”募化活动。准备花若干年时间,集百个国家、百万信众之心愿,在静安寺铸造一尊用纯金2吨的释迦牟尼佛像(捐款人数已近13万、涉及40多个国家),还将在静安寺大雄宝殿铸造一尊用银10吨的银佛;四是终身奉献佛教,研读佛经,普度众生。 

城市荣誉

2017年,静安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2017年,静安区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评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欧班列(武汉)再添新线路 “湖北造”建材直抵罗马尼亚

今日,一批经中欧班列(武汉)运输的装修建材顺利抵达罗马尼亚阿拉德。据了解该批货物自国铁武汉局集团吴家山站始发,经阿拉山口出境,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以匈牙利布达佩斯为枢纽节点,通过铁路分拨,直抵罗马尼亚阿拉德。

“十五五”时期以数字人民币构建东北亚数字贸易产业金融中心战略图景

——构建以宁波模式场景金融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数字产业金融新生态。基于中俄能源人民币结算突破与区域金融安全视角,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人民币国际化步入以功能深化为标志的“质变”新阶段。与此同时,中美贸易与金融博弈日趋复杂,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构建一个安全、自主、高效的区域贸易结算体系已成为东北亚国家的共同战略需求。深刻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质变”的四大表现,特别是中俄能

绥芬河铁路口岸:前十个月中欧班列累计突破3954列

作为“东通道”核心枢纽,绥芬河铁路口岸通过滨绥铁路提质改造工程后,开行时速由每小时55公里提升至120公里,国境线区间通过能力加大,为班列高效运行提供了硬件支撑。同时,绥芬河铁路口岸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通道枢纽作用

数字人民币赋能东北亚跨境贸易:支付结算效率革新与区域金融新范式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区域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东北亚地区正迎来经贸合作的新机遇。中俄《联合声明》提出推动"大图们倡议"向独立国际组织转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然而,长期以来,东北亚跨境贸易面临结算效率低、成本高、依赖美元体系等痛点。数字人民币的崛起,通过其技术优势与制度创新,正成为破解区域结算困境、推动东北亚金融合作的关键力量。本文结合最新实践案例,深度分析数字

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尼日利亚电子通信技术研修班在漳州科技学院圆满结业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各国互联互通、携手发展的和平之路。尼日利亚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关键国家。10月3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漳州科技学院承办的2025年尼日利亚电子通信技术研修班在漳州科技学院举行结业典礼。来自尼日利亚的25名官员、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经过培训顺利结业。典礼现场,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副院长徐凯,福建

中国-欧盟农业旗舰项目在厦启动 共绘中欧农业科技合作新蓝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专项中国-欧盟农业旗舰项目启动会在厦门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主办,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所”)承办,会议旨在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对欧合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中国欧盟建交5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中欧科技创新合作。科技主管部门、厦门市人民政府及项目牵头单位相关领导、项目咨询专家、中欧双

云南:边境线上的明珠“一寨两国” 缔造边境友好交流新典范

第二十届中缅胞波狂欢节来临之际,中缅两国新闻媒体记者走进位于云南省中缅边境上的独特村寨--“一寨两国”景区,这个村寨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民族习俗,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缅边境的“一寨两国”已成为连接两国人民的重要纽带,成为承载中缅两国友谊、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惠及两国边民的核心

云南:第二十届胞波节搭台,咖啡“中国芯”绽放国际魅力

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第二十届胞波节隆重举行之际,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咖啡育种成果成为节庆活动中一抹亮色。通过多年科技攻关与国际合作,该所成功选育的咖啡良种实现亩产提高至98%、投产年限由3年缩短至2年,种植海拔上限由1200米提升至1600米,为云咖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第二十届中缅胞波狂欢节在瑞丽隆重开幕

中缅两国国旗随风飘扬,瑞丽江畔欢声雷动,时隔五年再度举办的胞波狂欢节让中缅边境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 10月2日上午,第二十届中缅胞波狂欢节在云南省瑞丽市隆重开幕。

“一带一路”八国学员漳州考证:茶艺师认定助力中外茶文化交融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漳州科技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的29位学员在漳州科技学院参加茶艺师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她们分别来自南非、土耳其、巴基斯坦、尼泊尔、冈比亚、尼日利亚、拉脱维亚、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据了解,本次培训历时21天,由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高级技师及省科技特派员组成专家团队授课,以大师

巴哈马旅游管理研修班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顺利开班

旅游是跨越山海的文化相遇,是民心相同的深层对话,更是双边关系历久弥坚的活力之源。9月1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承办的2025年巴哈马旅游管理研修班顺利开班。本次研修班有来自巴哈马的20名官员、技术专家和学者参与。漳州市商务局外经科科长吴岚薷、漳浦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向东、漳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外事科副科长王瑞莲、漳州科技学院校

云南携手东盟共拓丝路电商新机遇

以“AI赋能链东盟 丝路电商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东盟丝路(跨境)电商开放合作主题推介活动在南宁举行。云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朝伟在会上表示,云南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正在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并以辐射中心建设统揽对外开放工作。 李朝伟介绍,目前云南与东盟国家已搭建了9个多双边合作机制。东盟连续20年稳居云南第一大贸易伙伴,体现了双

“一证双线”助力绥芬河口岸运输效能再提升

绥芬河片区的《国际危险品道路运输“一证双线”新模式》成功入选,成为国内首个实行国际危险品道路运输“一证双线”的自贸试验区。也是黑龙江省自贸片区中唯一入选的案例。据介绍,“一证双线”新模式是针对国际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排队时间长、换装效率低、缺乏灵活性等痛点问题。绥芬河自贸片区立足市场主体需求与风险防控实际

云南:“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推进,“两出省三出境”水路网持续拓展,外联内畅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正在加快形成。

从6家到12家!巴西代表团访华推动金砖科创合作“多点开花”

巴西科技创新部科技创新生态司司长希拉·奥利韦拉·皮雷斯(Sheila OliveiraPires)一行29人调研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以下简称“金砖科创孵化园”),并参加中巴项目专场对接会。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达出席对接会并致辞。会后,双方就中巴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进行深入交流。项目对接会成果丰

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昆明举行

9月5日至9日,由新华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本届论坛以“聚南方力量 应世界变局”为主题,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家媒体、智库、政府机构及国际和地区组织的约500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主题展开广泛交流。

厦门展团携科创成果亮相第七届中阿博览会 开拓“一带一路”新空间

8月28日-31日,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宁夏银川顺利召开。本届博览会以“创新、绿色、繁荣”为主题,聚焦中阿经贸务实合作,吸引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的7600余位嘉宾、2200多家商协会和企业代表齐聚“塞上江南”,畅叙合作友谊,凝聚发展共识。作为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城市,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再度组建展团亮相中阿博览会。经前期征集与严格筛

中俄律师携手 哈尔滨跨境法律服务交流会为东北亚经贸注入法治新动能

23日,“中国・哈尔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涉外法律服务交流会”在哈尔滨举行。会议由哈尔滨市律师协会、滨海边疆区律师协会、滨海边疆区法学会主办,以“深化跨境法律服务协作,赋能东北亚经贸发展”为主题,汇聚了中俄两国法律界、商界、学界代表共200余人,通过学术研讨、成果发布、合作签约、服务推介等多元形式,为两地涉外法律服务交流搭建了务实平台,也为东北亚区域法治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哈尔滨市

医师节里显担当!中国援塞医疗队以爱架起中非“健康桥”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国(福建)第20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依然坚守在西非大地。他们用仁心仁术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在塞内加尔的阳光下,这份跨越山海的医者情怀正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为塞内加尔培养眼科精准诊疗力量2025年中国医师节前夕,中国援塞内加尔医疗队眼科副主任医师吴觉艺向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眼科初级

云南:为澜湄合作添 “金” 彩

2025 年,澜湄合作机制迈入第十个年头。云南省作为参与澜湄合作的前沿省份,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与湄公河五国紧密携手,为 “金色平台” 增添精彩,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不断贡献 “云南力量”。建机制,夯实合作基础云南省与湄公河五国实现合作机制全覆盖。中国云南省与越南老街河江莱州奠边省省委书记年度会晤机制、云南— 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中国(云南)— 缅甸合作论坛、中国云南 — 泰国合作工作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