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通讯员 何石) 湖南新宁作家周晓波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四羊方尊喋血记》,8月28日开始在起点中网军事栏目连载,迅速引起读者关注,冲上新人新作排行榜第一名,很多追更的读者在网上发帖谈读后感,对作品的深刻主题,鲜活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百度搜索,关于这篇小说的内容达到50多个网页,出现了火爆态势。
采访作家周晓波得知,小说是由34集电视连续剧剧本《青铜劫》改写而成。剧本从2010 年开始创作,2015 年完成。该剧本在中国剧本网连载后,引起网站的高度关注,周晓波被网站列入“一周十佳编剧”榜,在头版显要位置重点推介。有电视台欲购买剧本,因种种原因交易搁浅。2015年9月29日,《华声在线》以《作家周晓波创作的剧本〈青铜劫〉引起强烈反响》(记者杨坚)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2024 年,为纪念抗战胜利80 周年,作家将其改写为长篇小说。因为是由剧本改写,小说画面感非常强,读者都说:“看小说好像是看电影。”

《四羊方尊喋血记》是一部在特定题材下进行积极探索的作品,它成功地将一件国宝的传奇经历转化为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让厚重的历史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近大众。归纳起来,文物真实的传奇故事,人物塑造上的突破以及对文化传承主题的深刻挖掘,是小说被读者青睐,迅速火爆网络的主要因素。
小说背后的真实故事
1938年,名列十大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在宁乡出土,军统从古董商人手中追缴,置于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将军办公室,后收藏在湖南银行银库。日寇进攻长沙,湖南银行携带四羊方尊往沅陵转移,途中受日寇间谍袭击,遭敌机轰炸,四羊方尊失踪。1952年冬,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审阅浩如烟海的文物名录时,想起长沙文夕大火前,在张治中办公室见过的四羊方尊,指示文化部全力寻访。调查组闻令而动,足迹遍布三湘大地。湖南银行在长沙的旧日门庭,蛛网尘封,空余寂寥;沅陵金库幽深高墙内,亦是杳无踪迹。国宝仿佛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希望黯淡,转机却在凛冽寒风中出现。中国人民银行湖南分行在清理原中央银行一处废弃仓库时,发现一箱挂着“待熔”标记的铜块。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闻信,派首席鉴定专家、饱览古物的收藏大家蔡季襄先生火速奔赴现场。仓库内光线昏沉,尘埃浮动。蔡老屏息凝神,撬开那只尘封经年的厚重木箱。盖子掀起的刹那,二十余块青绿斑驳、裹挟着岁月铜锈的碎片,赫然撞入眼帘。兽面纹与卷云纹的独特组合,正是失踪已久的四羊方尊。蔡季襄手指剧烈颤抖,抚过冰冷纹路,浑浊老泪夺眶而出,沿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滚落。捷报直抵中南海,周恩来推开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件作出批示:“集全国之智,聚能工巧匠,务必重现国宝神韵。”笔力遒劲,字字千钧。1954年,春回大地,修复国宝的重任,落到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如的肩头。面对这堆看似无法复原的千年残骸,他夙兴夜寐,反复推敲,独创精妙的“锡焊分层修复法”。八十余个不眠昼夜,熔锡像银蛇游走,焊点似星芒闪烁,指尖如绣花样精准。每一道狞厉的饕餮纹、每一缕飘逸的卷云纹,如同宿命般回归其位。当最后一片云雷纹铜片严丝合缝地嵌入尊腹,沐浴连绵烽火、历经重重劫难的四羊方尊,终于挣脱碎片的梦魇,在新时代的春光里,劫后重生,华彩再绽。
重生后的国宝里,隐匿着跨越时空的谜题。科学检测揭示:青铜碎片上,凝固大量人类血液成分,如同不散的幽魂。还有一枚殷商时期的鸟形玉佩,其势振翅欲飞。血、玉、青铜的融合,超越了专家的认知,成为暗藏在四羊方尊中的奥秘玄机……
作家巧妙地将真实历史事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四羊方尊确实在1938年被发现,确实在战乱中被炸成20多块,也确实在1950年代经周恩来总理指示修复。这些真实事件为小说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而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则让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化守护传奇
小说以湖南宁乡县月山铺出土的国宝四羊方尊这个真实历史事件为起点,讲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文化守护传奇。不仅是普通的抗战小说,而是一场文化保卫战。不仅是一件文物的历险记,更是一个民族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壮丽史诗。
四羊方尊这件古老的青铜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密码。羊在古代象征吉祥,“四羊同尊”寓意“国泰民安”。那些精美的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是我们祖先三千多年前的智慧结晶。日军为什么要抢夺这件文物?因为他们知道,要征服一个民族,首先要摧毁它的文化根基。这部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塑造超级英雄,而是展现了一群普通人在特殊年代做出的不平凡选择。军统特工、共产党人、乡绅、土匪甚至普通百姓,这些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因为守护四羊方尊这个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文化保护不是伟大人物的专利,而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小说设置了层层悬念:青铜碎片上为什么会有凝固的人类血液?那个神秘的殷商时期鸟形玉佩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各方势力如何明争暗斗?这些悬念让读者一旦开始阅读就难以放下,迫切地想要知道后续发展。四羊方尊从完整到破碎再到修复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百年命运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文明可能会暂时破碎,但只要精神不灭,就终有重生之日。这个深刻的隐喻,给予了我们面对当下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四羊方尊喋血记》拥有优秀故事的一切要素:紧张刺激的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深刻动人的主题、出乎意料的转折。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会了解四羊方尊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抗战时期的文化保卫战、思考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这是一部能够让人血脉喷张、泪流满面、深入思考的优秀作品。它成功地将一段可能被遗忘的历史变成了生动感人的故事,让文物“活”了起来,让历史“说话”了。打开这部书稿,将开始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感受一场关于文化、信仰和坚守的震撼体验。还会在这部小说中找到答案: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守护者,在关键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文明的薪火。
复杂性人物塑造特色
在抗战叙事的谱系中,人物塑造常陷于英雄与反派的简单二分。而《四羊方尊喋血记》中人物塑造,颠覆了“英雄与反派的简单二分”,像剥洋葱一样,让人物在不同情境中展现不同侧面。阿秀是个淳朴的山村姑娘,她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被动承受。佩戴商代鸟形玉佩却不识其义,象征文化记忆被割裂。接着是主动寻根。通过赵良铎讲解四羊方尊“四羊共鼎”寓意(象征团结),理解护宝即护族。然后是精神传承。临终前将玉佩嵌入四羊方尊碎片,完成“个人身世,家族信物,国宝文明”三重认同统一。从慰安所受害者,山寨压寨夫人,抗日女侠,共产党员的觉醒之路,贯穿“复仇、救赎、信仰”三重转变。
最有特色的是军统特工宛小明,以其令人信服的灰色质地,成为抗战叙事谱系中的独特人物形象。她如同在暗夜中跋涉的独行者,每一步都踩在民族大义与党派忠诚的裂缝之间。这一角色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复杂性,更在于这种复杂性如何与“文化血脉不可断,民族脊梁永不折”的主题形成深刻共鸣。她的复杂性首先通过其职业身份的双重性得以展现。作为军统中校,出场即彰显专业素养——当惊马冲向人群时,她“纵身跃上马背,双腿紧紧夹住马腹”,这一场景完美刻画其果敢。在银库布防情节中,她从窨井盖上的异响警觉,到发现壁上“湿漉漉的黑泥”后的果断封锁,展现特工应有的缜密。然而小说并未止步于此,更通过她在新宁的作为揭示其冷酷残忍的一面:她对女学生阿金动用烙刑,“青烟袅起,阿金发出一声惨叫”;她轻信伍兴诬告,导致秦瑞廷被秘密逮捕。这种对职业阴影的直面,使宛小明脱离了脸谱化的英雄叙事。 小说最深刻处在于呈现了宛小明内心民族大义与党派立场的拉锯战,这一冲突在八角寨被日寇围困时达到顶点:面对上级剿灭山寨共产党武装的密令,她在逼仄房间里“焦躁地来回踱步,沉重的皮靴敲击地面发出空洞而急促的哒哒声”。烟草的烟雾缭绕中,她必须在对党国的服从与对文物守护之间做出抉择。最终她冒险制定孤军携宝突围计划,这一刻的抉择标志其主体性的觉醒——民族文化的存续超越了狭隘的党派利益。但作者并未简单美化这种转变:当她“将麻袋在马背上扎牢”准备私自行动时,仍体现出特工的本能算计。这种保留人物底色的处理,使转变更具说服力。宛小明与共产党人的互动构成一条暗线,巧妙诠释民族团结主题。初至新宁时,她对共产党员赵良铎充满敌意;但在共同护宝的生死考验中,尤其在白云庵并肩作战时,关系发生微妙转化。当赵良铎为保护国宝“血肉模糊的身躯覆盖在麻袋上”时,那种超越党派的牺牲精神对她造成巨大冲击。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她与阿秀的纠葛:从泼酒冲突到被阿秀舍身相救,最终在阿秀坟前“缓缓跪下,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这一跪不仅是对个体的忏悔,更是对一种更高价值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