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宣一飞 钱伟民 李小刚 史亮)一张紫外线感应卡在镜头前迅速变深,主播兴奋高喊“防晒效果看得见”,消费者不知道的是,这张卡只对365nm以下紫外线敏感,与导致晒伤的UVB波段毫无关系。
江西上饶的厂房里,工人将成堆的无厂名、无厂址、无产品信息的“三无”防晒衣打包装箱,这些随意标注“UPF50+”的产品即将流向电商平台,年销量高达30万件。
而在长三角一家检测机构里,业务员笑着对暗访记者承诺:“您发张产品照片就行,UPF数值要多少我们写多少,300元包您拿到‘权威报告’。”
黑产链条:虚假检测认证的“三无”流水线

防晒衣市场的虚假认证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从检测认证到终端销售,每个环节都参与造假。
布料供应商明知面料紫外线防护系数不达标,仍虚报功能属性卖给制衣厂,为劣质产品提供源头土壤。制衣厂家不仅不标注基本信息,还按商家需求“贴心定制”防晒指数,让包装标识形同虚设。
检测机构作为产品质量的“守门人”,却沦为造假“帮凶”。部分机构提供“直出报告”服务,客户仅需提供公司信息和指定数值即可获得盖章文件,单份收费仅300元。
这种“交钱即出证”的灰色产业链,让虚假认证泛滥成灾。调查发现,超60%的直播间爆款防晒衣缺乏真实检测依据。
电商平台则默许商家虚假宣传,伪劣产品堂而皇之登上热销榜。平台不履行监管责任与审核义务,对商家资质审核不严,对产品追溯机制缺失。
造假动因:暴利诱惑下的“伪科技”狂欢

虚假检测盛行的背后,是市场快速增长与监管滞后的矛盾。2024年防晒衣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885亿元。
面对巨大蛋糕,部分商家选择用“伪科技”包装代替真实研发投入。一件普通面料制成的防晒衣成本不足20元,贴上虚假的“UPF50+”标签后,售价可达百元以上。
技术造假主要集中在防晒性能和耐用性上。部分商家采用劣质涂层或助剂,导致防晒性能随水洗次数大幅下降。
某品牌宣称“UPF250+”,但实验室检测显示其实际值仅50+,且多次水洗后防晒力骤减。还有商家通过“高密度TiO2防晒因子”“全波段阻隔科技”等噱头包装普通面料。
这种造假直接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2024年度全国消协受理的防晒衣相关投诉同比激增67%,其中涉及虚假宣传、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占比超过85%。
监管困局:标准滞后与认证失守的双重漏洞
当前防晒衣市场乱象的核心症结在于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与监管执行乏力。虽然国家标准GB/T 18830-2009规定只有UPF>40且UVA透过率<5%才能标注“防紫外线产品”,但执行层面存在明显漏洞。
检测认证领域存在严重监管空白。认证流程形同虚设,部分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十余项指标均显示“合格”。 这种“报告造假”行为已涉嫌违反《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法规。
行业缺乏统一规范的检测标准也给造假留下空间。目前市场上存在混淆UPF和UPFAV概念的现象:
| 检测指标 | 定义与特点 | 造假常见手法 |
| UPF值 | 样品最低防护值 | 虚标高达100+ |
| UPFAV值 | 样品平均防护值 | 用平均值冒充最低值 |
| UVA透过率 | <5%才达标 | 篡改检测数据 |
防晒衣关键指标对比及造假手法分析
2024年4月,蕉下联合艾瑞咨询发布《中国防晒衣行业标准白皮书》,首次提出防晒衣品类的六维底线标准:UPF数值、紫外线阻隔率、凉感系数、透气率、耐洗度和克重。
但这仅为行业自律规范,缺乏强制约束力。国家纺织品质检中心数据显示,通过合规认证的产品合格率仅52%,离消费者期待仍有差距。
破局之道:全链条监管与行业自净的双轨制
终结防晒衣检测造假乱象需要监管利剑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
监管部门必须从源头掐断造假链条。对原料供给、生产认证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电商平台商家资质审核与产品追溯机制,严惩违规检测机构,对造假主体实施“一次性死亡”的市场禁入制度。
技术手段上可建立全国统一的检测报告二维码溯源系统,要求每份报告对应唯一编码,消费者扫码即可验证真伪。同时压实电商平台责任,要求其对入网防晒衣产品进行全项检测。
行业内部则需完善标准体系。头部品牌应推动建立“检测互认”机制,开放实验室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检测服务。同时强化行业组织作用,建立“防伪白名单”和“虚假认证黑名单”。
消费者教育同样关键。选购防晒衣时应认准明确标注UPF值的产品,优先选择UPF50+;要求商家提供国家级检测机构出具的原始检测报告;特别关注报告中是否包含“洗涤后UPF值”,避免一次性防晒产品。
产业反思:从防晒衣乱象看功能纺织品的标准之战
防晒衣检测造假风波折射出中国功能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深层矛盾——市场创新速度与标准建设进度的脱节。
随着消费升级,功能性服装市场快速增长,但监管标准滞后于产品创新速度。类似问题在抗菌面料、凉感服装等领域同样存在。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重构产学研协同机制。如东华大学与绍兴惠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值得推广:高校负责基础研发(杂化技术),企业承接技术转化(冰隐纱面料),最终实现防晒UPF值达1000+的高性能产品。
企业也需认识到,可持续竞争力来自真正的技术创新而非营销噱头。小野和子研发四抗遮蔽防晒科技,使防晒衬衫UPF值达100+,凉感系数超国标170%;探路者开发“山影系列”光变防晒衣,可随紫外线强弱显现不同色彩。
当造假成本高于研发投入时,市场才能回归良性发展。向兴集团开发微胶囊凉感工艺,胶囊壁厚度仅100-200纳米;惠群新材料将纱线中光散射功能钛白粉浓度从常规2%提高到8%,这些突破都经历了“以年为计的辛勤付出”。
江苏某检测机构办公室内,业务员将空白检测报告塞进碎纸机,屏幕上闪动着监管平台新上线的“检验报告二维码溯源系统”。
千里之外的绍兴实验室,纺织工程师孙宾举起一束细如发丝的“冰隐纱”,在紫外线灯照射下,新型纤维内部的钛白粉微粒形成一道看不见的屏障——无需虚假数字,真正的UPF1000+防晒力在实验室熠熠生辉。
防晒衣市场终将回归本质:当每件衣服的防晒值都经得起烈日考验,当消费者不再需要成为检测专家,这个曾深陷“信任危机”的千亿产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