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2月25日深圳电(记者申成勇)为全力支持和推动民营企业安全复工复产,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强化服务意识,坚持精准引导、积极协调对接,助力企业做好开工复产准备。23日晚上,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在网络直播中坦言,非常时期需要企业家有非常担当,行非常之事,积聚力量,保持信心。

图: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
针对目前民营企业面对疫情,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如何突围、如何生存下去的话题。王理宗在网络直播中讲到,因为疫情影响,我们也无法面对面展开交流,但是直播解决了这个问题,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如果线下交流,会场最多能容纳万人,但我看到,目前线上已经超过10万的朋友们在一起交流、互动。虽然我们还面临很多苦难,很多未知,但我也看到了更多方案,更多希望。我相信,今天线上的所有朋友都和我一样是怀着信心来探讨出路的。
王理宗在网络直播中讲到,今年的春节非同寻常,对病毒的焦虑冲淡了团聚的喜悦,被限制的烦恼冲淡了休假的闲适,更由于疫情阻断了家人的团聚,阻断了朋友的交往,甚至让不少的家庭妻离子散,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伤害。对于企业家来说,要承受的压力、承担的责任更是双重的,他们不仅要抗疫,要保证自己、家人和员工不受感染,降低风险;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稳定生产、保证经营,我想今天线上绝大部分都是企业家,如果说疫情之前大家更多思考的是新风口、新机遇,当下大家思考的就是摆在眼前的这道关——如何扛过来、活下去?

图:王理宗在网络直播中。
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以及人民遭受的一次重大挑战,对整个经济社会及社会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春节到现在,我一直忙于和商会企业家进行交流,通过电话、微信以及线上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最近10天,我们商会组织了近15场在线上和企业家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我们主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企业家的心态、复工复产的情况、防护物资的准备情况、整个供应链的情况、对政府的政策诉求、对商会服务的期待。
通过多维度多渠道多方式的调研、交流,我们有几点发现:1、大部分企业家面对疫情,精神还是非常振奋,信心还是满满的;2、从前几天的复工情况看来,复功率在20%、30%到80%不等,平均下来在50%左右;3、很多企业复工以后,大部分的供应链还存在很大问题,上下游、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没有复工,企业即便复工也是空转;4、企业的防护物资,如防护口罩、手套还没有到位;5、更严峻的是很多企业的现金流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做了调查,80%企业能扛过一个月,50%能扛过三个月,能够扛过半年到8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凤毛麟角。这些信息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企业面临的抗疫防疫、生产经营、员工返岗、融资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图:王理宗的直播课引来12万名观众观看。
有会员企业非常坦诚地表达了他的忧虑,他说目前企业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受2019年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企业已经受到重创,可以说已经是苟延残喘。本来计划2020年开春以后打个翻身仗,但是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迎头一棒被打得晕头转向。现在是到处漏雨,顾得了头顾不上尾,守住了门开了窗,资金更是捉襟见肘,既要购买生产资料,又要解决租金问题,还要解决员工工资。发了工资,就没办法支付房租,没办法购买原材料,买了原材料,就没有钱发工资。供应商不开工,我复工也是白搭。另外政府的政策,从打雷到下雨时效很长,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很难做到雨露均沾,我们不一定能享受到。另外作为轻资产的高科技企业,银行贷款不敢奢望。办公场地我们租的是私人企业的写字楼,减免房租也不太现实,真是举步维艰,企业也象感染了新冠肺炎,面临着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的险境。
无论做任何事情,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企业家全凭一股血气,一腔孤勇,勒紧裤头,紧咬牙关,扛过去活下来,只要活下来就有明天,只要活下来就有希望,只要活下来就能成功。
从我们的企业家身上看到了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知难而进、奋勇向前的企业家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正是这种精神,众多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军者,正是这种精神,中国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也正是这种精神,中国必将能扛过任何苦难,创造更大的辉煌。

图:王理宗的直播成为企业家们的定海神针。
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一定是发生、发展、消亡,困难一定是暂时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耐心和耐力。就像今天我们面临的疫情,没有特效药,唯有提升免疫力和抵抗力,企业面对疫情冲击也没有特效药,企业还是要发挥抗过来,熬下去的精神。
借助三种力量,自救力、互救力、团救力。
自救是自己为自己进行体检、消毒、消炎、抗菌,这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借此机会能够更清醒、更清晰地自我检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通过自我检查,能看到以前忽略的问题,能看到必须要做却总是没做的事情,能看到必要和紧急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如果流血,要赶紧止血,必须当断则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要自救首先对自己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孰轻孰重,谁先谁后,危险能让所有的危险都暴露出来,企业家此时更该目光如炬,抓住重点,找到症结,对症下药。
人的自救力在危难关头是超乎想象的,危机能无限地激发潜能,对企业来说,更加不要浪费每一次难得的危机和挑战。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让人震撼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年幼的孩子遭遇了一次车祸,孩子被撞倒,并被轿车压住了腿,在那一瞬间,她本能地想把压在孩子推上的车辆推开,一个不足50公斤的纤纤弱女子,不知哪里爆发出来的力量,居然在她柔弱的双手下,车辆被推动了,孩子的腿得救了,只能说如有神助。这样的奇迹还有很多,唯一的解释是,我们对人类潜能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当你足够努力的时候,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要自救,企业家首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自救要相信员工,依靠员工。很多员工在一家企业3、5年,甚至10年,多年的风雨同舟已经构筑起了坚实的家人亲情和战友感情,相信员工愿意和企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充分让员工提建议,出想法,助力他们的成长,彰显他们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要调动互救力。社会分工已经高度细化的当今社会,每个企业都是一条长长产业链的节点,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危机来临,没有一个企业能独善其身,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我们要与供应商、经销商、与客户进行充分地良性沟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相互支持、攻克时艰,因为大家是利益共同体,是一条项链上的珍珠,如果产业链能够畅通,再充分和外界进行沟通,让整个生态链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保护好生态链中的单体物种。只有生态才能对抗生态,单兵作战无异于飞蛾扑火,我想在这个阶段,很多企业都感受到了个体的渺小,看到了我们面对自然的无力,领悟了谦卑尊重的重要。反思让我们懂得妥协,知道退让,也就能抱团,互救力由此产生。
中国的古老智慧给了我们团救的思想资源,“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上下五千年,我们看到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最强大的力量,没有团结,众不敌寡,只要团结一心,寡能胜众。中国如此庞大的国土面积,占据世界1/5人口,如果病毒在中国肆虐得不到控制,无疑对全球将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而此时,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各地,海外华人的积极响应,踊跃支援,正是大家的同心携力,上下动员,牺牲奉献,我们得以一步步控制住疫情进一步大面积蔓延。而在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又开始陆续爆发,对于未来的趋势仍不明朗,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对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后遗症更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如果说这是一场救亡战,那一定是一场波及全人类,影响全球产业的救亡战,医疗工作者是冲锋在前线的灭敌军团,企业一定是最强大的补给力量,一边是抗疫,一边是经营,政府、商协会及社会力量都一定会倾其所有,全力帮助、推动企业继续前进,去赢得胜利。所以,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家企业在战斗,不是一个产业在战斗,党和政府在密切关注产业的发展和事态的演变。近半个多月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企业家要去了解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另外,积极依靠商协会的力量,积极反馈问题,表达诉求,通过商协会的组织力、号召力、调动力、资源的配置力获得更多支持。
做好自救、互救和团救,面对更加复杂的局势,需要企业家提振四种精神:坚定的信念、坚强的信心、坚持的勇气、坚守的担当。必胜的信念是战争成败的关键,孙子讲道天地将法,这是一场光荣而艰巨的自卫反击战,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而企业也一定能渡过危机,树立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在遇到挫折时依然不会熄灭斗争的热情,不会削减前进的信心。
昂扬的斗志、饱满的信心,不仅影响着能力的发挥,智慧的产生,同时也将极大影响员工的士气、客户的心理。
解决问题有时候是一蹴而就,但更多时候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胜利不会告诉我们它什么时候会来,我们只能不断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也许就在下一刻。坚持未必能够成功,但不坚持就一定等不到胜利来临的那一刻。越是看不到曙光,看不到希望,越需要坚持的勇气,希望大家都能坚持下去,都能再坚持一下。
稳住五个支点:稳心态、稳员工、稳复工、稳信心、稳安全。
第一要稳心态:企业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带领企业走出危机的定海神针,你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王者之风,就能有独立决策、独立判断的大将之智。
这个世界上,人所处的绝境,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生存的绝境,而是一种精神的绝境和心态的绝境;只要你不在精神上垮下来,外界的一切都不能把你击倒。
企业家的心态非常重要,遇事不能乱,一定不要慌,一定不要燥。李鸿章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环境变化,浮躁之风盛行,你能安定,能稳住,能有静气,静气就会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行,带领我们走向正途,走向光明。
第二要稳员工:员工是最重要的资产,稳住员工就稳住了企业的根本,要稳住员工就要稳工资,稳岗位,稳预期。如何保证员工不流失,我与一个创业5年的会员交流,他明确而坚定地说,虽然公司面临很大困难,但员工工资一定分毫不少,分秒不差地发放,虽然很多员工并未复工,没有回到工作岗位,但不是他们不想来上班,而是无法来上班。作为老板,要在员工忧心、彷徨时告诉他们,他们对企业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对他们的意义,企业对员工来说,并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地方,更是能够给大家提供温暖、关怀,让大家感受到爱,感受到意义的组织,员工对企业来说,同样并不简单是用来获取利润的工具,而是作为人的价值而存在的。当老板的对员工、对企业的认知提升之后,不愁员工不稳,也不愁大家不会一条心,一个目标地去努力。
第三要稳复工:疫情还没有过去,但是如果不复工,员工会产生心理波动,供应商也会受到影响,订单可能会流失,市场可能会萎缩,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出现,所以要复工,但是要稳中有序,要稳中有度,保证重点人员、重点工序、重点环节先复工,再慢慢地恢复其他部门,其他领域的复工,在变化中调整复工节奏和复工流程。
第四要稳信心: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有信心,中国是全国产业链最完善,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中国巨大的统一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引擎,中国已经是几100多个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未来中国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带来的机会空间无法估量。
我们的基本经济面不会被疫情改变,我们前进的步伐也不会被疫情所左右,我们发展的前景依然无比辉煌,我们的脚下是无数正在涌现的新机遇,新风口,只要保有对国家的信心,对国家产业体系的信心,对所有企业创造力的信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信心,我们就走在通往未来的阳光大道上。
第五要稳安全:响应政府号召,要复工,一定要备齐所需要的防护用品,不能够让员工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贸然上班,同时要做好交通,用餐,外出的保护措施,加强安全意识,一旦疏忽大意,付出的成本会极度高昂,损失会更加惨重,给社会带来的再次控制的成本增加,拖慢整个抗疫之战的进程。
抓住六大系统!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现在要抓6大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一、抓神经系统。
企业的神经系统就是企业的中枢,就是企业的核心领导层,核心领导层在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正确的决策,是不是能够准确的判断企业存在的问题,能不能准确判断企业短期内要走的路,中枢不能够乱决策,乱行为。关键时期指挥系统要善于掌控,善于指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不慎全军覆没。
二、抓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我们对外交流的体系,要关心国际局势的变化,要关心国内情况的演变,更要关心产业发展的趋势,关心行业的动态,要不断根据外部信息,与内部系统进行信息连接,交换,去做好定位和决策。
三、抓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就是血液系统,如果没有血液流动,就无法输送营养,人就可能出现瘫痪,在这个时候稳住现金流非常重要。一方面政府将会有更多的金融政策推出,我已经提出建议,建议政府允许担保公司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同时也为无法提供抵押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拥有新模式的企业,提供担保,尽可能让他们在困难时期获得一定的贷款。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因为清资产,无抵押,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极小,这也从底层上影响了我们产业升级的基础。很多深圳的孔雀计划、广东的珠江计划、国家的千人计划团队和项目,他们代表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模式,他们可能成为未来的龙头,可能成为未来标准的制定者,他们可能引领一个崭新行业或者产业的崛起,对这样的企业,应该在金融上能够给予更大的支持。
为了给企业输血,保证循环系统畅通,我们要充分调动所有资源,包括亲戚、朋友、供应商、合作伙伴,一起来解决资金问题。当然也可以动员员工,采用各种方式,达成共识,缓发工资,集体融资等方案,来解决企业的现金流问题。
四、抓消化系统。
要吐故纳新,淘汰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要进行更新迭代,现在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头,要抓住这个机会,进行技术升级、产品升级、模式升级、思维升级、价值升级和学习升级。在疫情背景下,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消化系统加强了,新陈代谢加快了,很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计划提前了,网上办公、网上会议、直播等工具都提前上马了。我们要不断地去融合各种资源,使企业借此机会更新换代,去除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工序、产品和技术,去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抓免疫系统。
其实每一次的危机的背后都有生机,就象经过一场大病后产生的免疫力会更强一样。世界500强正威集团董事长王文银是我的好朋友,他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正威的发展就是三次危机带来的机会: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善于从危中看到机,所以成就了世界500强大业,经过一次一次的历练和考验,企业的免疫系统也不断增强。
六、抓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失调,身体就无法保持平衡,精神无法振奋。非常时期正是调理内分泌系统的良机,这个时候要抓好企业文化,抓好员工士气,推动他们积极学习,做好内部培训计划,以学习促生产,以生产带学习,保持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和外部需求协调同步,平衡发展。
这些招数是应急的处方,都是战术层面的操作,未必对每个企业都管用,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其实通过这次危机,我更希望企业能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哲学观。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都会遇到困难,都会面临挫折,都会经历风雨,应该牢固树立在风雨中磨练,在困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壮大的理念和哲学。任何一个没有经过磨难的企业,很难成就为伟大的企业,也很难说是一个健康的企业。
疫情一定会过去,危机也一定会过去。只要人活着,只要企业还活着,我们就能共同迎接更温暖的太阳,就能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王理宗在网络直播中希望各位企业家通过此次疫情的洗礼,深刻思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加强对自然的敬畏、对环境的敬畏、对科学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和对父母的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