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

科技赋能高原特色农业:寻甸以“四优品种”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中经联播9月10日讯(王东琴 通讯员 申云彬 叶晓月)在滇东北高原的广袤土地上,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科技创新为笔,围绕种猪、种牛、草莓、马铃薯等特色业态,书写着“科技铸芯、富民兴乡”的乡村振兴篇章。从种业攻坚到全链条升级,从农户增收到产业振兴,寻甸的实践不仅让高原“土特产”变成了“金疙瘩”,更构建起高原山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为同类地区破解“靠天吃饭”困境提供了鲜活样本。



种猪:科技破解“引种难题”,打造西南良种供应基地


作为生猪养殖大省云南的重要种源基地,寻甸曾面临“外来种猪水土不服、本地养殖效率低下”的难题。兴平牧业种猪基地的落地,以科技为钥,打开了生猪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门,成为寻甸破解山区养殖困境的典型缩影。


在兴平牧业的智能化养殖车间,从丹麦引进的310头祖代长白、大约克原种猪,并未因高原气候出现“不适”——全进口自动化设备构建的“精准温控+智能饲喂+数字化监测”系统,实时调控猪舍温湿度、光照时长与饲料配比,让种猪适应率提升至98%以上。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技术人员可实时查看每一头母猪的采食、健康数据,精准预判发情期与分娩时间,使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28头以上,较传统养殖提升40%,彻底改变了山区“凭经验养殖”的粗放模式。


更具突破性的是,兴平牧业将“环保科技”融入养殖全流程。基地建成的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将养殖废弃物经无害化处理转化为有机肥,年产能达5000吨,不仅解决了山区养殖污染难题,还反哺周边2000余亩农田,形成“养殖—治污—种植”的生态闭环。在产业带动上,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向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输出优质种猪,2024年输出量突破8000头,推动寻甸生猪养殖良种覆盖率提升至85%;同时带动200余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提供仔猪、技术与销售全链条支持,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让科技红利真正流向田间地头。



种牛:从“冻精研发”到“全链增值”,构建肉牛产业科技生态


肉牛是寻甸的支柱产业,但过去“品种差、效益低、产业链短”的问题,让山区肉牛养殖始终处于“低附加值”困境。近年来,寻甸以种牛种业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全产业链,让“高原肉牛”实现从“养得好”到“卖得贵”的跨越。


在云南澳克斯畜牧的无菌实验室,69头西门塔尔种公牛的“科技价值”被发挥到极致——每头种公牛每年可产冻精1.5万剂,使用该冻精的肉牛日增重达2.9公斤,较本地品种提升50%,每头牛能为农户多赚1500元。为让良种技术惠及小农户,寻甸肉牛产业科技特派团针对山区养殖分散的特点,设计13套标准化牛舍图纸,编撰《肉牛养殖技术手册》,指导31家规模养殖场新建、改造牛舍超4万平方米,场均节约人力1人,劳动效率提升20%;同时优化能繁母牛和犊牛口蹄疫免疫程序,实现全县牛群疫病防控全覆盖,2023年寻甸肉牛存栏达22.51万头,农业产值突破20.3亿元。


科技的赋能更延伸至产业链下游。在云南海潮集团听牧肉牛产业园,智能化屠宰线上,激光测脂仪为牛肉标定大理石纹等级,A3级高端雪花牛肉经72小时排酸后,48小时内可直达上海高端商超,售价较普通牛肉提升3倍;顺宏园食品公司将玉米秸秆转化为青贮饲料、牛粪转化为有机肥、屠宰副产物制成宠物食品,实现肉牛综合利用率98%;伊泰食品开发的“山珍牛肉粒”“牛肉酱意大利面”等深加工产品,2024年销量分别突破50万袋、1万盒,让高原肉牛从“初级产品”变身“消费精品”。



草莓:“本土育种+模式创新”,让高原草莓甜遍全国


寻甸的高原气候,曾是草莓种植的“制约因素”——低温、高海拔易导致草莓抗病性差、产量低。金所街道库森草莓基地的实践,以“本土育种+联农带农”的双轮驱动,让高原草莓成为“增收利器”。


基地646.9亩种植区内,200余个草莓品种中,经中国园艺学会鉴定的“脆玉”草莓最具代表性。该品种通过本土化培育,不仅适配寻甸高原的低温环境,还具备高抗病性、脆甜口感的优势,糖度可达18-22度,较普通品种提升20%。为让“好品种”带动“好收益”,基地采用“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向周边农户提供种苗、技术与销售渠道,带动3000亩以上草莓种植,形成“连片发展、统一管理”的产业集群。2023年,寻甸草莓年产值超1.5亿元,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脆玉”草莓更是成为盒马、山姆等高端商超的“明星产品”,每公斤售价达80元,是普通草莓的2倍。


科技的赋能还体现在“精细管理”上。基地引入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控温度、湿度与光照,通过滴灌技术精准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30%;同时接入寻甸农产品电商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草莓的种植、施肥、采摘全过程,让“高原科技草莓”的品牌价值进一步凸显。



马铃薯:“脱毒技术+循环模式”,改写山区马铃薯低产历史


马铃薯是寻甸的“粮菜兼用”作物,但传统种植中“品种退化、病害频发、亩产低下”的问题,让其难以成为增收主力。六哨乡365亩马铃薯示范基地的科技实践,以“脱毒种苗+生态种植”,让山区马铃薯实现“亩产翻倍、效益翻番”。


基地推广的“云薯116”新品种,通过组培苗露地繁殖技术,彻底解决了传统马铃薯的品种退化问题——组培苗经脱毒处理,可有效抵御晚疫病等常见病害,亩产达3457.51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近一倍。为让技术落地,农技人员集成“脱毒苗穴盘炼苗移栽、晚疫病飞防、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通过“亲情卡”繁种模式,将技术打包成“傻瓜式”操作指南,带动37户农户参与原种培育,2023年收获原种283吨,产品远销德宏、红河等冬作区,每吨售价达4000元,较商品薯提升50%。


在生态效益上,基地采用“马铃薯—油菜”轮作模式,减少连作障碍,同时将马铃薯秸秆粉碎还田,提升土壤肥力;结合寻甸电商溯源系统,“云薯116”实现“从种薯到商品薯”的全流程追溯,成为云南“高原特色马铃薯”的代表品种,推动寻甸马铃薯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023年全县马铃薯产值突破3亿元,带动5000余户农户增收。


科技组织保障:筑牢创新根基,护航产业长效发展


寻甸四大特色品种的科技突破,并非偶然的“单点创新”,而是源于一套系统、完善的科技组织保障体系。这套体系如同“骨架”,支撑起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从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实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动力。


一方面,“专家下沉+平台共建”构建科技服务网络。寻甸联合云南省科协、云南农业大学共建“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围绕草莓、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推行“一个产业、一名专家、一个团队、一批合作社、一批成果、一批农民致富”的“六个一”服务模式。科技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攻关,破解了草莓抗病性提升、马铃薯脱毒苗繁殖、中药材连作障碍等多项产业难题;同时,针对肉牛、种猪等重点产业,组建科技特派团,定制化提供技术手册、建设图纸、疫病防控方案,让“专家智慧”直接对接“产业需求”。


更关键的是,“数字赋能+品牌打造”构建长效发展生态。寻甸搭建农产品电商溯源系统,实现四大特色品种“从种子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累计覆盖18个品类、50余家龙头企业;建设“山水寻甸”直播基地和“滇丰食客”产业互联网生态圈,培育农民主播100余人,2023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0.33亿元,同比增长22.34%;同时,注册“寻甸高原牛”“寻甸草莓”等地理标志商标,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科技赋能的“高原特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为产业长远发展打下品牌基础。


以“品种突破+组织保障”书写山区振兴新答卷


从种猪的“引种驯化”到种牛的“全链增值,从草莓的“本土育种”到马铃薯的“脱毒升级,寻甸的实践清晰地证明:高原山区的乡村振兴,既要找准“特色品种”这个“支点”,用科技放大资源优势;更要筑牢“组织保障”这个“根基”,让创新成果持续落地。


这套“品种突破+组织保障”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让寻甸的四大特色产业实现从“弱”到“强”的跨越,更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立足本土资源选准特色品种,依托科技组织保障打通转化链条,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惠及农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目标。


随着5万吨级牛肉精深加工园、肉牛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的推进,以及科技组织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寻甸必将在滇东北高原上继续书写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为高原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寻甸智慧”与“寻甸方案”。



【责任编辑:崔岳莺】

孝行七城谱新篇 硒品夺魁硒博会——农垦享购第三届品牌文化节圆满落幕

跨越7城,历时13天的农垦享购第三届品牌文化节,自沈阳启幕,行经天津、江阴、武汉、开封、汉中,于新疆克拉玛依圆满落幕。本届文化节以“孝暖农垦 福泽享购”为主题,将中华孝道文化与大健康理念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内外瞩目的文化盛事。深受农垦享购会员喜爱的明星产品“遇唐安富硒百菌萃”荣膺第十届硒博会“最具市场影响力名优硒产品”称号。

“黑土优品”一线城市品牌行(无锡站)暨第十届五常新米惠民节成功举办

进一步提升“黑土优品”品牌影响力,推动黑龙江优质农产品深入长三角地区,助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11月8日至9日,由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的“黑土优品”一线城市品牌行(无锡站)暨第十届五常新米惠民节在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举行。黑龙江省供销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周广宇和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监事会主任傅涛出席启动仪式并见证签约。本次活动由黑龙江省供销

一颗油茶籽的“全链升级”

“千年攸韵,油茶飘湘”!以“科技赋能油茶,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湖南油茶节,将于明天在攸县拉开帷幕。10月22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中国日报和湖南广播电视台等10家央媒、省媒组成的联合采访团,专程实地探访株洲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品味“东方橄榄油”的独特芬芳。株洲日报记者跟随联合采访团的脚步,穿梭山林、跋涉绿野,走进车间、采访农户,亲身见证和感受一颗小小的油茶籽,依

千年“梨变”——梨香晋州:从谏官药箧到亿级产业链

9月中旬,在河北省中南部冀中平原腹地,晋州鸭梨陆续开始上市;‌9月下旬‌,‌黄金期的晋州鸭梨口味、香气进入更佳状态;10月中旬,晋州鸭梨采摘结束。通过科技赋能,鸭梨可供应至次年7月,而在短短两个月之后,晋州鸭梨又进入了新一轮链条的流转……

北大荒泰来农场有机水稻开镰:科技“提质增效”,丰收又增收!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大地铺金叠翠,日前,在泰来农场有机水稻种植地块,收割机有序地在田间穿梭,金色稻浪在机械作业下翻涌,标志着农场今年有机水稻收获工作全面启动,打响全年农业生产“收官战”。泰来农场能持续产出优质的有机水稻,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处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年活动积温稳定在2920℃,147天无霜期以及显著的昼夜温差

查哈阳农场:秋整地工作高效推进筑牢明年丰产根基

金秋十月,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域内的查哈阳农场金星管理区的地块上,联合整地机轰鸣作业,按照农场秋整地标准稳步开展深翻工作。为确保秋整地工作扎实开展,农场将“早”字贯穿始终。秋收工作启动后,农场坚持“收获与整地无缝衔接”原则,充分发挥大马力农机装备优势,严格执行“收获一块、整地一块”的作业标准

单产4.88吨 克山农场马铃薯单产创新高

一举打破马铃薯单产历史记录,4.8万亩马铃薯丰产丰收成为定局。黑土生“金豆”,丰收堆满仓。作为垦区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今年克山农场全面提升马铃薯种植的标准化和科技化水平,实现良

依安县新屯乡:干菜加工链“晒”出致富经 农产品变身“黄金菜”

架子上、晒场上,一排排整齐铺开,里面晾晒着红彤彤的辣椒、一串串饱满的豆角。金黄的阳光下,土豆像一排排安静的士兵,整齐地趴在地上接受“检阅”。阳光炙热,它们的颜色从暗灰渐渐变成温暖的棕黄,空气里弥漫着粮食和干果的清香。几位村民戴着草帽,不时用木耙翻动晾晒的作物,让它们均匀受

黑土硒都育珍品:宝清红小豆的百年传承与健康价值

宝清县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地处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富硒农业示范区。该县拥有富硒耕地580万亩,与其他富硒地区相比,具有硒含量稳定、土壤无污染、肥力充沛等显著优势,素有"种无不宜、种无不丰"的美誉。

克山县全富村:订单西瓜迎丰收 特色产业促振兴

连日来,克山县曙光乡全富村“冰淇淋西瓜”陆续成熟,连片的瓜田里,一颗颗圆滚滚的西瓜隐藏在藤蔓之间,村民们忙着采摘、搬运、分拣,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在分拣包装区,村民们正忙着将刚摘下的西瓜称重、套网、装箱。这批“冰淇淋西瓜”是发往上海的订单,早上刚采摘完,下午就装车运走。据了解,全富村已与上海的超市、电商平台签订了购销协议,

长汀“共富林场”首批茯苓加工项目投产 撬动林下经济新突破

作为长汀县推进“共富林场”建设的重要成果,该厂的投产标志着当地茯苓产业在精深加工领域实现新突破。新投产的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工人们熟练地为新鲜采收的茯苓手工削皮去泥,再加工成茯苓丁、茯苓片等多种产品,整个流程井然有序。该厂的投用,不仅有效破解

龙江粮香入蜀地 南北协同谱新篇 - 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成都推介会圆满举行

五月的蓉城焕发蓬勃生机,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奏响北粮南销强音。5月21日,由哈尔滨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办,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巴彦县供销合作社联合协办,巴彦县农业农村局、哈尔滨商业大学、成都市青白江区工商业联合会、成都市女企业家商会、成都市青白江区女企业家商会、成都市哈尔滨商会、黑龙江领头羊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支持的"哈尔滨市定制农业推介会暨健康农牧业新品发布会",在成都青白江铁港锦

科技赋能 哈尔滨市农科院 “寒地小龙虾”亮相哈洽会

肇源县贵五谷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繁育养殖的“寒地小龙虾”成为关注焦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游客和媒体的目光。展会现场,一只只活力四射的小龙虾,在透明水缸中挥舞着钳子,青亮的外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拍照、赞叹不已。贵五谷健康食

云南咖啡的“狂飙”与突围:黄金产区的冰与火之歌​

北纬15°-25°的“咖啡黄金带”上,云南哀牢山与小粒种咖啡树的“光合极限挑战”已持续百年。这里诞生的瑰夏豆能品出荔枝蜜香,铁皮卡自带柑橘酸质,堪称顶级咖啡的胚床。然而,现实却是一地鸡毛。咖农老王蹲在地头嘬着牙花子算账:“每公斤生豆卖不到10块,不如种玉米!”全球期货市场的“无形大手”将云南豆均价压至越南的三分之一,全省60%的咖啡园仍在沿用祖传的“

棚室经济奏响增收曲 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大五福玛村温室果蔬抢"鲜"上市

连栋温室整齐排列,水果黄瓜青翠欲滴,番茄如红宝石缀满藤蔓,西葫芦舒展着肥厚的叶片,农户正在进行吊蔓作业。"我们的黄瓜不用催熟剂,现摘现发,凌晨4点还在采收,6点就能摆上早市摊位。"正在打包的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到。目前日均供应市场3吨鲜蔬,通过"农超

云南:打好特产这张牌

全国每10枝鲜切花中,有7枝来自云南;咖啡香飘海内外,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蓝莓、牛油果等“洋水果”变身“土特产”助农增收……行走七彩云南,处处可见高原特色农业焕发的勃勃生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