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2日兰州兰州讯(马兰 操东风 李有富 金喜)
一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凝聚着上百个日夜的田间足迹,正在为兰州寒旱农业注入全新动能。

夏日的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海拔2500多米的高寒山地间,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甘肃省农科院专家蹲在当归地里,一手捏着病叶,一手指着根系,向围拢的村民讲解:“栽植前浸泡种苗,做好田间排水,就能有效防治水烂病。”
村民王成贵频频点头:“去年按专家说的做,我家20多亩当归发病率不到10%,每亩增产超三成!”
这一幕田间课堂,正是兰州市政协助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2025年6月,一份由兰州市政协精心打磨的《关于推进我市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正式报送兰州市委,为这片土地上的特色农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田野调查,精准把脉寒旱农业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视察时曾指出,“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这一重要指示为兰州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4年,兰州市政协组建了一支由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市直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调研组,开启了为期数月的深度调研。
调研组足迹遍布榆中县、永登县的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他们带着一系列关键问题:特色资源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分散产业怎样“串珠成链”?
随着调研深入,瓶颈问题浮出水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人才结构性短缺,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融合度不足……
“在羊上村,村民围着我们问‘当归水烂病咋防治’;在河湾村,种植户曹生宝渴望学习百合种植新技术。”调研组一位成员回忆,“这些声音都写进了报告里。”
五维破局,政协智慧绘就发展蓝图
经过反复打磨,调研组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从五个维度为寒旱农业开出“药方”。
规划引领,构建“一带多园”格局。报告建议打破行政界限,以黄河为轴线打造沿黄生态农业产业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按区域特色建设高原夏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专业园区。

科技赋能,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针对寒旱特质,重点突破抗旱耐寒品种选育技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动智慧农业应用,建立“遥感监测+精准灌溉”技术体系,形成“应用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在海拔2500多米的马坡乡,省政协组织的技术培训推进会上,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当归移栽机成了明星。这台“铁牛”实现开沟、栽苗、覆膜一次性完成,使当归种植效率提升四倍。
主体培育,打造产业“领头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同步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激发经营活力。
链条延伸,从田间走向舌尖。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力度,开发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完善电商服务站点和冷链物流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
品牌建设,讲好“兰州味道”故事。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利用展会、电商、新媒体等渠道扩大影响力,“把农田里的‘绿叶子’,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票子’”。
多元合力,技术落地激活产业动能
2025年6月18日,甘肃省政协农业界、环境资源界委员齐聚省气象局。他们走进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分析寒旱农业的季节和地域特点,为特色农业发展寻求理论支持。
“我们将引领农业科技专家进乡村、进田间,把技术传授给农户。”参加活动的委员们表示,要通过委员工作室平台,解决农民急难愁盼的技术难题。
在田间课堂,专家们传授着“独门绝技”。榆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展示了百合鳞片包埋繁育技术,大大提高了繁育效率和种球质量。“以前全凭经验种,现在有专家支招,心里更有底了。”种植户曹生宝在大棚里育着1.5亩百合苗,脸上满是期待。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忠明将带着甘肃寒旱农业的实践走向全国两会。2025年,他计划提交“关于设立甘肃国家级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区”的提案。
“甘肃是全国寒旱资源最富集、特征最明显的省份。”马忠明说,他要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提案写在大地上”。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寒旱农业的兰州之路
兰州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是一条从实验室延伸到田间地头的创新之路。
在永登县,苦水玫瑰产业通过“玫瑰再造”计划转型升级,建立高端产业集群;兰州软儿梨、水梨、冬果梨等古老品种通过种质资源保护重焕生机;传统村落保护与再生利用,让乡村文化成为产业融合的纽带。
2025年4月,省政协在榆中县马坡乡举办的技术培训演示现场推进会上,23个行政村的200多名农民赶来听课。这场“及时雨”正值春耕关键期,为山区的冷凉型蔬菜、中药材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
“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表示,要通过系统培训,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在兰州市政协调研组的报告中,一个清晰的愿景被勾勒出来:通过挖掘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农业潜力,兰州将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展现更大作为。
这份汇集多方智慧的调研报告,不仅是兰州市政协2024年专题协商调研的结晶,更是兰州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的行动指南。随着建议逐步落地,这片曾被视为“农业劣势”的寒旱土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市政协的务实建言与省政协的技术下乡、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推动形成合力,为兰州特色农产品开辟出一条“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发展道路。
在黄河两岸的广袤土地上,高效节水农业的滴灌管道纵横交错,高原夏菜产业园的蔬菜青翠欲滴,中药材基地的当归苗破土而出。兰州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正迎来属于自己的“加速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