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攸韵,油茶飘湘”!以“科技赋能油茶,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湖南油茶节,于26日在攸县拉开帷幕。
10月22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中国日报和湖南广播电视台等10家央媒、省媒组成的联合采访团,专程实地探访株洲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品味“东方橄榄油”的独特芬芳。
株洲日报记者跟随联合采访团的脚步,穿梭山林、跋涉绿野,走进车间、采访农户,亲身见证和感受一颗小小的油茶籽,依托科技赋能,走出一条良种繁育、丰产栽培、精深加工、品牌拓展相融合的“全链升级”之路。

央媒记者跋涉山林,探访株洲油茶产业发展 记者/侯德怀 摄
中国油茶良种第一市
“株洲是全国知名的‘油茶之乡’,其温暖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降水与酸性红壤,构成了油茶生长的天然温床。” 市林业局总工程师何超告诉株洲日报记者,油茶是我市兴农富民的支柱产业,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渌口均被列为国家油茶生产重点县,不仅是全国油茶核心产区之一,而且年生产优质油茶种苗1.2亿株,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连续9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专项资金,还引进湖南财信金控集团,设立5亿元政策性引导基金;5个油茶生产重点县也分别出台品牌提升奖励办法,对油茶种植、加工、文旅和科技创新,给予500-1000元/亩的奖补。
科技是驱动株洲油茶产业“全链升级”的关键引擎。我市与中南林科大、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省林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型技术协作关系和产学研合作机制,携手组建湘赣边区油茶专家服务团,大力构建“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
由中南林科大谭晓风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首先把优质种苗选育和容器育苗技术推广,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精心优株筛选与试验培育的“华鑫”“华金”“华硕”(合称“三华”系列)和“湘林210”等4个品种,被列入《全国油茶主推品种和推荐品种目录》。
“其单个鲜果重达45-80克,最大可达125克,盛产期亩产鲜果超1000公斤,累计推广栽培逾千万亩,约占全国油茶总种植面积的1/8。”株洲市油茶产业协会会长李乐文介绍,全市已建设6个省级油茶良种采穗圃和21个良种育苗基地,育苗面积达4000亩,优质种苗远销赣桂鄂豫黔等省份,还出口到越南,充分彰显了株洲“中国油茶良种第一市”的硬核实力。
记者在位于攸县联星街道的地杰公司现代化育苗基地看到,公司负责人罗刚通过手机软件,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平台管理,即可实现300亩育苗基地浇水、施肥自动化。“我们在全县4个乡镇建有分基地,年育苗能力达1000多万株。”罗刚说。
丰产栽培的株洲样本
走进醴陵市板杉镇金桥油茶种植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一颗颗砂糖橘大小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旁边山头被推平的地面上,排列着3个约150立方米的水泥池,蓄积着调配好的有机肥、菌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组成的水肥混合液,经由PVC管输送,可以精准直达一棵棵油茶树的根系。
醴陵市油茶事务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光明介绍,该市油茶修剪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让每亩植株密度由原来的110株,减少到40-50株,而且做到“小年不减产”,出油率提升4%-6%。每年都吸引南方16省的广大同行前来观摩、学习与推广,打造了油茶丰产栽培的株洲样本。
在攸县莲塘坳镇的湘天华油茶基地,株洲日报记者看到水肥一体化的升级版——运用数字化管理的智能喷灌系统,就安装在起伏的山岭之间。
“我们运用产业数据库+AI技术,打造了湘天华数字中心。气象预警、土壤墒情和病虫害监测、水肥调控、仓储管理、物流轨迹追踪、区块链溯源等种植、加工、营销环节的所有数据,都将汇集在这里,实现数字化闭环。”湘天华公司董事长张文新介绍,通过规模化、数字化经营管理,公司已实现全链条运行、全体系品控,一瓶一罐一溯源码,保证每一滴油,从林地到餐桌都安全放心。
近年来,株洲以成功获批中央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为契机,积极实施新造油茶林、低产林改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带动84.5万亩油茶林提产增效。10月9日,渌口区在朱亭镇启动万亩油茶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600万元,分5年稳步推进,让水肥一体化灌溉覆盖当地2.757万亩油茶基地。
此外,全市420家油茶大户(企业),都在大力学习和推广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油茶+绿肥”生态复合经营模式。科技的力量不仅让茶果更大、产量更高,更让“靠天吃饭”的传统油茶产业,蝶变为科技驱动的“智慧农业”。
“吃干榨尽”的精深加工
“晶莹透亮如酥润,香气纯真似酒绵”,这是文人墨客笔下对一滴滴金黄澄澈茶油的赞誉。10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攸州工业园的亚美公司5G油茶智能产业园,看到现代化的压榨设备与传统工艺在这里交相辉映,茶籽经低温压榨、物理精炼后,呈现出纯净的金黄色。

“冷榨锁鲜”技术让油茶中的活性成分得到更好保留 市林业局 供图
“我们采用专业的‘冷榨锁鲜’技术,让茶籽中的角鲨烯、维生素E、茶多酚等活性成分得到更好保留。”亚美公司董事长侯喜容介绍,该公司是全国首家实现5S压榨+6S精炼、首家建设智能云仓的油茶企业,建成全国首条鲜果智能烘干爆蒲油茶加工生产线和全球第一大油茶博物馆,并参与《油茶籽油》国家标准制定和《粮油检测油脂定性试验》标准修订工作,获评全国放心粮油加工示范企业、全国茶籽油加工企业10强和中国茶油十大品牌。
通过科技引领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将每一颗油茶籽“吃干榨净”,增加附加值,是支撑株洲油茶产业站上行业制高点的关键驱动力量。目前,全市油茶产业共获得国家专利7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6项、省部级高新技术创新3项。
油茶全身都是宝,根据《本草纲目》等药典记载,它在医药上具有消炎、镇痛、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即使是榨油后剩余的茶籽粕,也含有丰富的茶皂素,具有良好的乳化、发泡、分散、渗透、润滑等活性作用,可作为生产洗发液、沐浴露、面膜、脸霜等洗护用品的基质成分。目前,湘天华和亚美公司与一些知名日化、美妆企业合作,携手开发的茶籽洗发粉、抗皱精油、婴儿山茶油霜等衍生产品,已成为直播带货的热销产品。
郁郁葱葱的油茶林,同时也为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拓展开辟了新的“战场”。位于渌口区渌口镇的金盟熹公司,成功探索“油茶林+红松茸”套种模式,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制成培养基,目前种植规模达到50亩,平均亩产约750公斤。今年2月,该公司利用炎陵县下村乡高海拔气候优势,投资200万元,首期开发200亩林下基地,在全省首家发展反季节红松茸种植并获得成功,带动4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C位出道”的品牌拓展
枝头满载农家梦,风雨不辞立岭峦。这是油茶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5个油茶生产重点县和广大油茶企业积极抱团发展,通过靶向发力、多点开花,大力拓展株洲油茶品牌影响力的持续行动。
记者获悉,“攸县茶油”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央视乡村振兴强农品牌;以油茶为主导产业的醴陵市板杉镇擂鼓桥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湘天华与钓鱼台食品签署“大国农品”品牌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出品“钓小宴”系列冷榨山茶油,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与钓鱼台食品合作的山茶油品牌,并在首届世界林木业大会上,获评木本粮油产品特等奖。

湘天华与钓鱼台食品签署“大国农品”品牌战略合作协议(资料图)受访企业提供
目前,全市油茶领域拥有国家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1家——万樟集团,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证明商标各1个。其中,湘天华、亚美、攸爱、红星盛康等一批领军企业,还获得出口欧盟和美国、日本的有机产品认证,迈出“破圈出海”的坚实步伐。
让传统油茶产业“C位出道”的,还有茶旅一体化的品牌拓展之路。亚美油茶博物馆以油茶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深度挖掘油茶文化精髓,全面展示油茶发展历程及产业建设成就;万樟集团依托油茶生态产业园,成功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花湖谷景区;虎源生态公司打造的茶乡花海生态产业园,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成为株洲乃至湘赣边乡村旅游标志性景点。
“以油茶品牌拓展为主题,攸县已连续举办六届湖南油茶文化节、七届‘湘天华杯’全国诗词大赛,以及‘攸爱之夜·油你真好’全国大型演唱会、全球华语诗歌大赛等一系列文旅活动。湘天华开创以诗词推广油茶文化的先河,成功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攸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刘丰华坦言,第二届湖南油茶节在攸县举办,将进一步唱响已“登陆”央视5个频道的“攸县油茶、优中选攸;攸县茶油、健康好油”品牌宣传口号。
两天的行程,步履匆匆,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科技的加持,让株洲油茶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单一走向多元,实现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延伸。每一滴澄澈透亮的“液体黄金”,都沉淀着生态的觉醒、科技的锋芒与绿富同兴的希望。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侯德怀 通讯员/曾智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