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建议,智能城市的规划建设不能成为摆设。 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小伙子,你直接说重庆话!放心,我听得懂!”昨天下午5点,已走出会场的吴志强,与重庆晨报记者进行了交谈。
昨天下午,他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的身份,应邀请参加智博会“数字经济百人会”,围绕《智能规划 城市未来》发表主旨报告。在他眼里,重庆城市的发展变化,用“翻天覆地”形容一点不过。同时,他也对重庆“智能”城市的发展充满期待。
10月建成首个智能广场
“今年10月,有望建成首个人工智能的广场。”在智博会“数字经济百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说。
在吴志强看来,城市规划最难的是城市本身。他曾参与立项提出了“智能城市”的概念,从2006年开始,他就在思考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团队建立的世界13810个城市数据,通过“设计狗”对城市进行了分类:萌芽、佝偻、成长、发育、成熟、区域和衰退。之后,又针对每一个分类进行研究和智能推演,惊喜发现城市成长的规律。
根据他的设想,未来的智能城市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武装,实现数据自动上报,能够感知、判断、快速反应,而且能够学习,掌握规律、掌握流程,再提升。
在数据及推演能力基础上,吴志强及团队在北京做了人工智能的第一张城市规划图。
“最大的变化就是城市规划不再是终极蓝图,而是每一年的推进,是一个过程的推进。”
吴志强在主旨演讲中补充说,通过这个推演,不仅可以判断城市规划中当前面临的问题,甚至能够判断20年后会产生问题的地方。
今年,团队正在把未来的信息和未来需要,结合在中国新经济之间,把城市系统、生产生活、生态和共享,通过人的需求,进行城市各种系统的智化,以此来完成人工智能与城市的架构。
智能要素集聚助力重庆城市发展
对于重庆城市规划,他有什么样的建议?
“众多智能要素云集重庆,运用到城市规划当中,城市会非常美好。”吴志强说起这事有些兴奋,智博会之后,重庆会云集非常多的智能化方面的公司,这会让整个城市越来越“智能”“智慧”。
之后他特别提到,智能城市的规划建设不是用来看的,一定不能成为摆设,一定要服务到人的生活,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才会更美好。
“一定要打破很多地方高校各自为阵的做法。”吴志强认为,重庆城市的规划及建设要变得更“智能”,还可以依托当地云集了丰富智能要素的大量院校,且院校之间应该打破“篱笆”取长补短,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为重庆这座城市出谋划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