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2月25日齐齐哈尔电(记者魏伯勤 通讯员 梁姝 夏斌)按照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部署,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增强干部群众心理防护能力和“抗疫”信心,及时启动心理援助方案,开展应急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专业支撑、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模式,为全市干部群众筑牢了应对疫情考验的心理防线。

多举措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
通过开设电视栏目,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发布视频,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刊发消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村屯)微信联络群传播信息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全省统一下发的心理疏导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等80余个。市电视台《直播鹤城》栏目邀请心理专家做客直播间,就疫情期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网络解析和答疑。讷河市录制了专题心理疏导视频《科学应对疫情居家隔离期》,整理推送权威心理疏导知识。龙江县开设了《新闻会客厅--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疫情》心理访谈,现场进行互动;甘南县录制了《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电视心理访谈》节目进行心理放松小技巧的宣传;建华区针对社区(村屯)“抗疫”一线人员,创作了诗歌《看不清你的脸》,龙沙区开展《风雨之中 同心同声》朗诵活动,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富拉尔基区、铁锋区针对未成年群体,开展“小手拉大手” 活动,运用抖音小视频、绘画书法等拓展心理疏导渠道。同时,全市各基层单位通过办简报,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制作条幅,在车站、商场、公交站点等人员出入场所运用LED电子屏,以及乡村通过大喇叭广播等社会宣传手段,全方位营造 “抗疫”健康心理氛围,有效消除广大群众紧张心理情绪。

发挥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和人员主力军作用
为保证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性,市委宣传部、市卫健委共同协调推进市内相关单位,多方位整合人才队伍,及时向干部群众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和心理关爱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依托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于1月29日开通齐齐哈尔市心理援助热线,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由行业内专家学者为参与疫情防控的医务人员、其他工作者和百姓提供心理学、心理危机干预和精神卫生相关的援助工作。市文明办升级96311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热线为未成年人抗击疫情心理健康热线;团市委在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的基础上增设防疫心理咨询模块;市公安局健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为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民警减压释负;市委统战部联合市直机关工委应对疫情特类小区和一类小区居民易出现情绪急躁、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应急组建由38名专业人员构成的服务队伍,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各县(市)区按要求,也结合实际组织专业人员,积极推进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

志愿组织架起心理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阵地作用,第一时间利用各载体平台招募、组织专业志愿服务队伍,通过中心、所、站等统筹资源,搭建心理援助“网格化”志愿服务体系。全市各界心理咨询组织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微信群、QQ群等畅通聆听渠道,同向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启动应急志愿服务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心理关爱需求。富裕县组织志愿者以“1+1”私密援助、“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妇联微课堂”等方式对居民进行在线心理援助。克东县巾帼志愿者利用“传统文化微家”,开设亲子沟通,亲子阅读等活动,应对家庭“抗疫”难题。碾子山区组织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利用户外音响在封闭小区开展红色歌曲和轻音乐欣赏活动,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还有针对性的开展“贴心”服务,编排和创作70余个缓解抗击疫情心理、坚定信心的音视频宣传资料和文艺作品。截止目前,全市近120个志愿服务组织,300余名志愿者参加 “抗疫”心理援助服务活动,通过热线电话、远程网络服务,“一对一”心理关爱和疏导近2100人次,运用媒体技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645次,受众人数6万人次,及时为广大群众佩戴“心灵口罩”,注射“精神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