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黑龙江绥芬河11月25日讯(李学坤 通讯员李引章)去年以来,绥芬河市在新冠病毒防控工作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勇挑重担,奋勇直前,默默地坚守奉献的模范党员干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绥芬河市卫健局副局长王超就是其中的一位。

右为王超在疫情防控一线指导工作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在大疫当前、国家需要之际,履好职,尽好责,为绥芬河市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尽点义务,守好国门出点力、做点贡献”。王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47岁的王超,自1992年入伍后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保家卫国的理想,在部队,他刻苦训练,钻研业务,先后历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团机关组织干事、后勤协理员、军运油料股长、装备处长、副参谋长、人武部副部长等职。1993年6月入党后,他又实现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愿望,铮铮誓言,让他对于人生更充满了信念,那就是,为党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016年转业到绥芬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卫计委)任副主任,分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公共卫生、采供血、安全、信访等工作,联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血库。2019年3月因机构调整改革,原卫计委改为绥芬河市卫生健康局(简称卫健局)任副局长。
2020年,疫情发生后,他深感疫情防控是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他和同事们就一如既往地冲在疫情防控一线。
2020年3月的一天,初春的绥芬河大雪纷飞,此时已是万家灯火,人们正在温暖的屋子里享受晚餐,然而王超开完会却要赶往铁路车站继续防疫工作。由于积雪道路滑,为躲避前方交通事故造成的道路堵塞,他驾驶的车辆发生了事故,车内气囊全部爆出,强大冲击力造成他左侧四根肋骨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本应该住院静养,但是王超的内心却一直牵挂着疫情防控工作,多次向领导请求返回防疫一线。

针对疫情期间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躁易怒、紧张烦闷的心理特点,王超积极联系医共体和教育局,并组建了绥芬河市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为人们释疑解惑。

王超的家乡在山东省,姊妹4人,他是家里的长子。老父亲今年75岁高龄,而且岳父又是脑梗后遗症,岳母也脑梗也多年,二人均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支持王超的工作,爱人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家务。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王超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工作上也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更没有任何怨言和畏缩不前。
王超常说:“干工作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要不怕难”。一句看似很简单的话语,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在2020年疫情以来,王超不分昼夜,累了就在工作现场眯一会,饿了泡碗方便面。他把疫情防控现场当作战场,一直坚守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有党的领导和大家的信任,在全民核酸检测工作中,也一直由王超牵头负责组织协调。由于点多面广,困难重重,为了更好更快完成核算检测工作,做到应检尽检,他排除各种不良因素和困难,咬紧牙关来往于各个检测点。
第一针、第二针、第三针…每一次接种,王超都早早坚持站在第一线,充当疫苗接种工作的“总协调员”,大到传达落实接种方案,统筹做好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协调工作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小到帮助接种人员扫码填表,及时为工作人员运送补给,维持留观区的秩序,都把自己当作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名普通战士。

绥芬河市作为重要的陆路口岸城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非常大,如何让全市人民上下深刻意识到疫情防控做到“三做到五个要”正确佩戴口罩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策略之一,及时接种疫苗是快速形成免疫屏障的最有效办法。作为全市疫苗接种专班成员的王超,提出了“提前摸清接种底数”、“接种人群重点优先”、“广泛宣传接种意义”、“亲自把关接种培训”、“科学设置接种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使全市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达到超过应接目标人群80%的接种率。

王超说,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全力以赴,市卫健系统的每一个人更是步履不停,我只是其中一员,我的辛苦比起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大家都在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是我应该做的和职责。
王超坦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名卫健人,党的事业为重,人民为上,作为卫健系统的一员,维护百姓健康,就是我的职责所在。守护好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他最大的愿望。我愿意拼尽全部精力,不讲任何理由和条件,用行动践行健康“守护者”的使命职责,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此稿在该市委宣传部推荐的基础上本网记者又进行了进一步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