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黑龙江牡丹江市西一社区党委书记朱建杰
她本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但肩上去扛起了沉甸甸的担子,为辖区群众服务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善解人意善解民情,她心里始终装着辖区群众的冷暖和喜乐,只要群众有需要,她随时都会站出来,为群众遮风挡雨。她曾先后获得“西安区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区优秀党建指导员”称号,她就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一社区党委书记朱建杰。在西一社区只要提起这位社区书记,总会有人溢于言表地赞美几句:朱书记随和,肯为老百姓干事,心中时刻装着群众的大事小情,解决问题能力强,充满正能量。朱书记到西一社区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收到了居民送来的印有“全心全意服务百姓,尽职尽责排忧解难”、“社区好干部、群众贴心人”、“为民好帮手、业主贴心人”、“想为民所想、急为民所急”的锦旗,感谢她肯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帮她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小区环境问题。

用“倾情”打造暖心社区。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并不是最初的选择。大学毕业后,朱建杰曾进入事业单位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朱建杰主动选择离开成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细数下来今年已经是朱建杰在社区工作的第13个年头了,为居民服务的日子里,不时能收到来自居民善意的反馈。下班之后去菜市场买菜,有居民专门走上来跟她打招呼:“朱书记!之前您帮我解决了……”,言语之间充满感激。有的居民送来自家种的西红柿,“很甜,甜到心坎里。”谈起当初的选择,朱书记说:“我愿意安心扎根基层,用心服务群众,现在的工作很充实,很幸福。”

用“长情”扛起责任担当。每天早上七点出门,一步步丈量15个小区2200余户居民的冷暖忧乐。再钻进大街小巷里查看各个生活垃圾投放点。这是朱建杰每天的固定动作,“每天上班前巡逻一下,自己心里会踏实一些。”虽然生活节奏紧凑而忙碌,但她觉得在社区里收获更为珍贵的东西:为社区居民办实事的“幸福感”。在疫情期间,朱建杰常常把“疫情就是命令,我必须扛起使命和担当,和同事们并肩作战!”“非常时期,作为社区党员干部,居民需要我,战斗在最前沿是我的职责和使命!”这些话挂在嘴边。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她第一时间奔赴工作岗位,每天都要落实住户排查、政策宣讲、人员劝返、查看居家隔离人员情况……每一项,都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用“温情”细致服务群众。“自来水宿舍陈姨明天要去医院换药”、“自行车管理所老红军谢老下月8号过生日”、“水产小区1栋5楼漏水了要赶紧维修”……翻开朱建杰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居民群众的需求,每一件都是她心中的大事。她最放心不下的是社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她亲人般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辖区居民刘丽红患癫痫病多年,父母去世,无儿无女,朱建杰经常从生活上关心她,并配合社区医疗站对她进行经常性的康复治疗,鼓励她自强自立。刘丽红逢人便说:“没有朱书记的关心和帮助,恐怕我活不到今天。”社区70岁的张玉英大妈因心肌梗塞住院,家中困难,交不起医疗费,朱建杰了解情况后协调相关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张大妈眼含热泪说:“朱书记的爱心感染了大家,我生活在这个社区感到无比温暖。”

用“热情”心系民生福祉。推进旧楼改造拆除棚厦,一直是朱建杰重点关注的民生实事之一。西一社区内运输楼小区建成于1985年,占地面积近7000平,小区多年来一直采用烧煤、烧柴的方式分散供热,建设之初就在院内配建了棚厦用于居民存放燃料。当年的棚厦如今却成了空间狭窄、杂物堆积、气味扑鼻、老鼠乱窜的根源地。但拆除棚厦,既是好事,也是难事。居住的居民是否同意?如何认领归属?棚厦内的燃柴运往何处?……最终朱书记通过汇聚力量、合理安排仅用时3天就将小区内的84个棚厦全部清空、拆除,原本拥挤杂乱的庭院变得宽敞明亮。几名老人提着菜,笑呵呵地在院内聊天。现在,运输楼小区的居民再也不用天天一步一“天堑”地上楼了,能大胆迈开步伐,不在担惊受怕的往家走了。
基层是顶天立地的地方。基层岗位固然平凡,一言一行却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朱建杰坚持在基层工作中把小事当大事,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一点一滴展现了对党的忠诚,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朱建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坚持把老百姓的事作为“第一要事”,恪守为民初心,厚植为民情怀,用心用情做群众的“贴心人”。
信息来源:牡丹江市西一社区党委 通讯员安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