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10日昆明讯(王东琴 通讯员 申云彬)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广袤的土地上,青山嘴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推进,不仅让移民群众开启了幸福新生活,更绘就了一幅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成为该市民族大团结的生动注脚。
青山嘴水库是楚雄市重要的水利工程,其移民搬迁安置涉及多个乡镇,共安置移民1837余户、7239余人,涵盖彝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这些移民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库区,来到了新的安置点,面临着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适应挑战。为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楚雄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专班,深入移民家中了解诉求,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安置措施。

走进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移民安置点,一排排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文化广场、卫生室、学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以前住在库区,交通不便,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现在好了,家旁边就是学校,就医、购物也方便,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移民王应平说。在安置点建设中,楚雄市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民居设计融入了彝族的火塘文化等民族元素,让移民在新环境中依然能感受到熟悉的民族气息。

产业发展是移民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也是促进各民族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楚雄市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引导移民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在彝海街道栗子园移民安置区,当地政府引进农业企业,成立了由彝族、汉族、回族移民共同参与的合作社手工作坊分拣加工中草药、分拣加工核桃、为食品企业分拣辣椒等。汉族移民王兴富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他毫无保留地向彝族、回族同胞传授加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几位彝族移民发挥自己熟悉中草药和核桃加工的技能,认真传授移民技能;回族移民马丽华负责业务对接,凭借良好的沟通能力打开了市场。如今,几个安置点合作社年产值达800余万元,带动安置区150余户移民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各民族在产业发展中互帮互助,结下了深厚情谊。
文化融合是民族团结的灵魂。楚雄市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在移民安置区定期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汇演、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彝族的火把节、汉族的春节,都成为安置区各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在去年的火把节上,彝族同胞邀请汉族、回族邻居一起围着篝火跳舞,品尝特色美食。此外,安置区还建设了民族文化活动室,展示各民族的服饰、乐器、手工艺品等,定期开展民族文化讲座,让各民族群众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现在邻里之间不分民族,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主动帮忙。前几天我家收玉米,彝族的杨应平、汉族的张大哥都来帮忙,真的特别感动。” 移民李大姐的话语道出了安置区各民族群众的心声。楚雄市还建立了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由各民族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邻里之间的小摩擦,营造了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青山嘴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成功实践,彰显了楚雄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显著成效,更见证了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中凝聚的团结力量。楚雄市将继续秉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移民安置区常开长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