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何东 崔岳莺)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严格特殊类型招生报名资格审核,明确“不得降低报考条件、不得放宽审核标准”底线,覆盖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四类招生类型,剑指“曲线高考”乱象,筑牢公平公正防线。
资格审核“全链条”严控
通知明确,高校须与各地招生考试机构协同审核考生身份、学籍、省级统考、校考、高考报名等关键信息,实施“三随机”工作机制——考生、评委、考场随机编排,省外校外评委比例须达50%以上,严防“人情关”“利益链”。对艺术类专业招生,要求省级统考与校考衔接,校考专业招生计划若生源质量不佳可调减或退出;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自2027年起,仅国家一级运动员且近三年全国性比赛前八名者可报考,部分“双一流”高校文化课成绩须达本科线,其他高校不低于本科线80%。
培训机构“红线”明确
针对艺考培训乱象,通知严禁机构虚假宣传、炒作试题及录取结果,严厉打击组织作弊、干扰考试秩序等行为。高校及其院系教职工不得组织或参与考前辅导、应试培训,不得向社会机构提供场地设施牟利,切断“培训-考试”利益输送通道。
保送生“定向”培养强化
保送生政策进一步规范:奥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须录取至对应基础学科专业;外国语中学推荐生除北外、上外、外交学院可招少量英语专业外,其他高校仅限小语种专业,且入校后不得转专业;退役运动员保送须限定体育学类专业,确保人才与专业精准匹配。
监督问责“全流程”覆盖
通知构建“多级监督”体系:高校党委须专题研究审定招生办法,落实“党政同责”;省级招委履行属地监管责任,加大巡查力度;违规行为纳入“黑名单”管理,涉事人员依法追责。2025年试点省份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特殊类型招生投诉量同比下降40%,资格审核准确率提升至98%。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度创新与严格监管,推动特殊类型招生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为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注入新动能。考生可通过教育部官网及“阳光高考”平台查询具体招生办法,举报渠道同步开通,确保“阳光招生”全程可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