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10月11日北京讯(蒋伟民 刘明瑄)一项旨在规范政务AI大模型应用的国家指引正式落地,为火热政府AI应用划出边界、设定红线。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的工作导向和基本参照。
这份指引从应用场景、规范部署、运行管理等方面对政务大模型部署作出规范,强调要统筹推进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防止形成“模型孤岛”,并防范模型“幻觉”等风险。
应用场景:政务AI聚焦四大领域
指引明确提出,政务部门可围绕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机关办公和辅助决策等工作中的共性、高频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典型场景进行人工智能大模型探索应用。
在政务服务领域,政务大模型可应用于智能问答、辅助办理和政策服务直达快享等场景。
通过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库数据,利用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在线政务咨询服务,加强对公众诉求的准确理解。
在社会治理方面,政务大模型可应用于智能监测巡检、辅助执法监管和市场风险预测。
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行为或设施故障。
机关办公应用则包括辅助文书起草、资料检索和智能分办等。
通过构建本地知识库和预设模板,为工作人员提供写作建议、辅助起草文书,对格式和内容等进行检查、校对和优化。
辅助决策类应用涵盖灾害预警、应急处置、政策评估和智能辅助评审等。
政务大模型可对多源、多维、多模态数据进行大数据关联和综合分析研判,识别异常波动情况,预测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提前发出预警。
规范部署:集约化防止“模型孤岛”
指引强调规范部署,要求政务部门根据不同政务场景需求与现有技术基础,审慎选择人工智能大模型实施路径。
对于智能问答、辅助文书起草等通用性较强、数据资源丰富的场景,需采用市场上成熟,并已完成网信部门备案的模型产品和服务。
对于辅助执法监管、市场风险预测等专业性较强、业务逻辑复杂的场景,可利用领域专家知识和专业数据进行针对性训练,打造垂直模型。
指引特别强调集约化部署,要求以统筹集约的方式开展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
地市应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要求下开展部署应用,县级及以下原则上应复用上级的智能算力和模型资源开展应用和服务,不再独立进行政务大模型建设和部署。
政务部门应探索构建“一地建设、多地多部门复用”的集约化部署模式,统筹推进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防止形成“模型孤岛”。
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搭建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统一服务平台,与政务云管理平台等融合共建,形成要素资源“一本账”。
运行管理:防范“数字形式主义”
在运行管理方面,指引要求政务部门统筹减负和赋能,避免盲目追求技术领先、概念创新,切实防范“数字形式主义”。
政务部门应建立健全全周期管理体系,明确应用方式和边界,落实人工智能大模型“辅助型”定位**,防范模型“幻觉”等风险。
对于智能问答、辅助办理等代表政务部门面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应严格执行内容审核制度流程,结合场景特点和技术能力合理采用人工审核、生成内容实时风控等措施。
指引还要求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安全职责和任务,提升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应对能力。
特别强调要严格落实保密要求,防止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敏感信息等输入非涉密人工智能大模型,防范敏感数据汇聚、关联引发的泄密风险。
专家观点:从“技术驱动”到“制度驱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建刚指出,对政务大模型展开深层次的研发与应用不仅能直接助力政府提升运转效率与服务质量。
更可以通过激活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为产业创新注入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李建刚表示,《指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进入从“技术驱动”向“制度驱动”的新阶段。
它为政务领域大模型的安全、规范、高效应用提供了顶层设计。
“通过确立‘辅助型’定位和安全边界,《指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激发创新,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公共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指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进入了规范化、集约化的新阶段。随着政务大模型的部署应用,公众和企业将享受到更智能、便捷的政务服务,而防范“模型孤岛”和“数字形式主义”的规定,则确保了政务AI应用能够真正发挥实效,不会增加基层负担。
政务大模型不会一哄而上,而是集约化、规范化推进,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