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香港有10%人口曾患湿疹,而大约每六名小孩,就有一人患有湿疹。转季时节是皮肤类疾病发作的高峰期,其中尤为令人头痛的是湿疹,大公报记者专访皮肤专科医生陈厚毅,为大家讲解湿疹的预防与护理。
湿疹其实是一种皮肤炎症,不具有传染性,诱因有继发性(外在因素),亦有原发性(内在因素),成人倘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亦是诱发湿疹的原因。患上湿疹的病人因应不同病况,主要症状由轻微至严重,包括:1.皮肤非常乾燥;2.非常痕痒;3.出现红斑、鳞状、丘疹;4.皮肤硬化,抓痒时造成伤口,以及表皮脱落;5.糜烂、含脓、痂皮;6.严重时,皮肤会渗脓,流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护肤保湿不马虎
其中发生在婴儿和儿童身上,会被称为“小儿湿疹”、“奶癣”,医学上称为“异位性皮肤炎”,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小儿湿疹是一种慢性、长期的皮肤病,没有传染性,多生长在面颊、唇边、手腕、肘弯及小腹皱褶等地方,其成因不明,多与基因遗传和环境的综合诱因有关。若父母曾患有异位性湿疹或过敏症(如哮喘或花粉症等),子女较容易患上异位性湿疹。而环境因素多受天气的温度或湿度变化影响,从而引致异位性湿疹患者的病情恶化。
如婴幼儿患上湿疹,须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加保湿皮肤,所用的保湿产品应依照气候作出调整,如夏日选择用霜类的保湿产品。在保湿产品的选择上,应选择无色无味的天然产品,但有机天然的护肤品,不等于不会引致过敏反应,可先选择试用装试用,确认皮肤适应该产品后再购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科学测试防致敏
其实,要应对湿疹,并不困难,可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正式的医学测试,寻找到致敏原,并在日后的生活中尽量避免与致敏原接触。
对于婴孩,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是牛奶和鸡蛋。父母为幼儿添加辅食时要採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待幼儿适应后(约一至两周),再添加另一种,分量由少至多。每次尝试新食物后,家长应密切留意幼儿的大便以及皮肤状况,若出现腹泻、呕吐、皮肤泛红出疹,都可能表示幼儿对该种食物有过敏反应,日后生活应尽量避免食用。
确定致敏原,常用的方法有“过敏血液测试”(Allergy Blood Test)及“皮肤点刺测试”(Skin Prick Test),通常用于测试食物及环境的致敏原,而“皮肤贴布测试”(Patch Testing)则用于确认接触物料(如塑胶)引致的过敏反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慎用药物遵医嘱
医治湿疹的药物有两种:含类固醇及不含类固醇。含类固醇药物是暂时对付湿疹的有效药物,在医学上已使用超过五十年,一般效果比较明显,病人在医生的指示下正确使用,一般不易出现副作用。类固醇药膏的原理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达到消炎止痕的效果,防止患者“越抓越痕”引致湿疹恶化。而另一种不含类固醇的药膏,亦是治疗湿疹的有效药物,但其价格较贵,治疗效果在短时间内没有含类固醇药膏般明显。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徵诊症,但不同患者有不同的病徵,而病情的严重性在不同时期亦会有所不同,医生需要继续跟进,以作出适时有效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