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人口变动的长期趋势及其影响

定期开展人口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明确规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人口总量及其变动趋势,也查清了人口结构和分布的最新变化,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口这一最大国情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

“七普”数据为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提供了基础决策依据。“七普”数据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状况,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七普”数据还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普查数据反映的人口变动总体情况

与过去历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更广泛地调动了社会资源,也采取了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使得普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事后质量抽查的结果显示,此次普查的漏登率仅有0.05%,低于国际上一般认可的3%的标准,表明“七普”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

根据此次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相比,下降0.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尽管我国人口总数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人口结构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和特点:

一是0至14岁人口数量和占比有所提高。此次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至14岁少儿人口数量达到了25338万人,占17.95%,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但同时,2020年出生人口规模为1200万,与往年相比有大幅下降,比如2019年出生人口1467万人,2018年出生人口1527万人,2017年出生人口1728万人等。在出生人口不断下降的情况下,0至14岁人口占比不降反升,主要是此次人口普查误差率降低、准确性提高所致。多出的人口显然不是一年或两年增加的结果,而是每年抽样调查的误差积累所致。一般来说,在分析人口数据时,不能将普查年份数据和非普查年份数据直接进行对比。因为非普查年份人口数据是以普查年份数据为基础,再加上当年抽样调查数据估算所得,难免出现误差,而每一次人口普查都是一次矫正人口数据的机会。

二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双下降。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为89438万人,与2010年的93962万人相比减少4524万人;同时15至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从2010年的70.14%下降至2020年的63.35%,降幅达到6.8个百分点。

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比达到18.70%,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占比为13.5%,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

四是出生性别比向正常水平回归。“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了6.8。出生性别比偏高是我国过去面临的一个严重的人口问题,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变化,出生性别比正在快速回归正常水平。

生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人口的长期增长趋势,国际上一般认为2.1的总和生育率为更替水平,低于2.1称为低生育水平。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为1.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为1.18,这次普查显示总和生育率为1.3。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政策性因素,但主要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以及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程度等。笔者以2015年分年龄性别结构人口为基数,并根据“七普”提供的最新数据,使用人口学中的队列要素预测模型,对2035年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末期或“十五五”初期达到最大值。

劳动力供给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特征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和占比都进入下降区间,这将是一个长期和稳定的趋势。15至64岁人口比重的峰值水平为2010年的74.5%,从2011年开始下降,2020年降至68.5%;15至64岁人口规模的峰值水平为2013年的100582万人,从2014年开始下降,2020年降至96776万人。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不断下降,劳动力资源丰富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我国更多需要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来弥补数量下降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喜的是,“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素质提升很快,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增幅达到0.83年,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

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需形势将会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维持在5%的水平,这一水平与我国自然失业率基本一致,说明劳动力市场一直维持着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为考察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走势,我们根据各教育阶段学生毕业人数推算出城镇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量,以此作为供给规模,根据非农产业就业增长对非农产业增加值增长的弹性预测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以此作为需求规模,再根据供需缺口计算出城镇失业率的变化。结果显示,2020年以前,城镇失业率在5%至5.5%区间波动,2020年以后将不断下降,2025年将降至4%以下。这表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所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但从劳动力供给的质量来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将大幅提高,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比预计将从2020年的26%降至2025年的21%,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将从41%提高到2025年的50%。

整体来看,我国劳动力供给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特征。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减少会导致工资提高从而加大企业用工成本,但从全社会看,工资提高是更高质量就业的体现。站在经济发展全局看,工资提高也有利于增加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从而弥补劳动力数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老龄化既是挑战也带来发展新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老龄化程度加深是一个基本趋势。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人口老龄化也将是我国的重要基本国情。根据“七普”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这一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尽管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等挑战,但危和机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只要应对措施得当,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对冲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应对老龄化挑战,未来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加快推动经济增长从更多依靠“人口红利”向更多依靠“人才红利”转变。人口结构老龄化意味着劳动供给规模萎缩、储蓄率与资本增长率降低,从而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使应对老龄化具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基础。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不断强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与产业需求的更好匹配;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提供优质公共就业服务,提高低龄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度。

加快形成与人口老龄化相匹配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人口是消费的主体,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将带动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等需求的增长,消费结构的这一变化又将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为加快形成与老龄化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需要政府在要素扶持政策和相关市场领域改革方面加大支持和推进力度。加强对大健康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强化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培育健康经济新业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健康产业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老龄化会对养老保险产生直接冲击,加重医疗卫生体系的负担。实际上,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已开始了相关准备,例如,2000年就建立了国家战略性社会保障基金,专门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未来还需着力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老有所医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

多措并举提高养老服务供给。当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不足。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承担养老责任,逐渐形成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由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其他社会成员和组织等组成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产业集群。

人口流动依然活跃,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根据“七普”数据看人口迁徙流动情况,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3.76亿人,比2010年增长了将近70%。从流向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从内陆地区向东部沿海集聚的总体趋势没有变。在这样的人口流动格局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为90199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亿人,农村人口减少1.64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

根据1990年以来历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城镇化率呈现加速提高的趋势:1990年至2000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571万人;2000年至2010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107万人;2010年至2020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286万人。

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还将有十几个百分点的提高空间。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所在,每年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城,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持续释放巨大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从人口分布的区域格局看,东部地区人口为5.64亿人,占39.93%;中部地区人口为3.65亿人,占25.83%;西部地区人口为3.83亿人,占27.12%;东北地区人口为0.99亿人,占6.98%。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依然是人口流入最集中的地区。

(作者:张车伟、蔡翼飞,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欧阳雪】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右线铺轨完成 全线铺轨进度超九成

,截至昨日,由武九客专湖北公司建设管理、中铁十一局承建的西十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汉江特大桥右线铺轨完成。目前,西十高铁陕西段铺轨已完成,湖北段铺轨累计完成137公里,全线铺轨任务完成92%,为全线铺通奠定了基础。

绥芬河公路口岸货运量创新高 智能化通关助跑“加速度”

11月14日早晨7点多钟,黑龙江省绥芬河公路口岸,跨境货运车辆就排起了长队。在海关关员严格监管下,满载新鲜果菜、二手汽车、日用百货的车辆依次驶出国门,勾勒出向北开放通道上繁忙有序的生动图景。据绥芬河海关数据统计,今年1至10月,绥芬河公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123.5万吨,同比增长25%,超去年全年总量;监管进出境车辆10.3万辆次

连城塘前:香菇撑开“致富伞” 整乡推进绘就共富图景

11月10日,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塘前乡罗地村尚福鑫农业合作社的香菇大棚内暖意融融,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的菌棒架上,朵朵香菇饱满肥嫩、破棒而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小小的香菇,如今已成为塘前乡整乡推进共富的“金钥匙”。

强电工程轨行设备顺利进场 西十高铁湖北段施工再提速

11月11日,记者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由武九客专公司建设管理、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承建的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湖北段(以下简称西十高铁湖北段)接触网工程轨道车组在天河大桥施工现场顺利进场并完成吊装,这标志着西十高铁全线站后强电工程,即将进入到接触网导线架设的关键阶段,为工程整体建设按下“快进键”。

岂容“数据美容”,“纸面发展”要不得!

有的地方不顾当地实际规划建设产业园,夸大数据,虚报产值;有的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上盲目进行数字攀比;有的地方为了项目上马,在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数据造假……记者近期在采访中发现,通过“堆数字出业绩”搞“纸面发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尚未根除。统计数据本应客观反映一地发展真实情况,一旦被“美颜”“整容”,就会失真甚至贻误发展。日前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

民革长沙市委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蒋涤非刘汇出席并讲话

11月5日上午,民革长沙市委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在湖南宾馆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革湖南省委会主委蒋涤非,中共长沙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汇出席并讲话。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革长沙市委会主委康镇麟致辞。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民建长沙市委会主委李舜代表各民主党派长沙市委会、长沙市工商联致贺词。民革长沙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杨舜尧主持纪念大会。民革湖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范泽容

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取得里程碑进展 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合作迈上新台阶

11月3日,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迎来两项重大突破,由该中心发起并主导的“中俄数字经济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同时,两个由莫斯科大学推荐的尖端技术产业化项目启动在厦门实体化筹建。这一系列进展标志着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正在结出硕果。本次揭牌的“中俄数字经济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的重要成果。该

教育部重拳规范特殊类型招生!资格审核再升级,严打“曲线高考”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严格特殊类型招生报名资格审核,明确“不得降低报考条件、不得放宽审核标准”底线,覆盖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四类招生类型,剑指“曲线高考”乱象,筑牢公平公正防线。资格审核“全链条”严控通知明确,高校须与各地招生考试机构协同审核考生身份、学籍、省级统考、校考、高考报名等关键信

厦门海渔执法携手科技馆:守护水生精灵 共筑海洋家园

近期,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一大队(以下简称“一大队”)联合厦门科技馆等单位,在科技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及科普宣传活动。知识科普“零距离”一大队走进科技馆,设立宣传摊位,通过面对面知识科普、互动交流等形式,向参观人员生动普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南安山美水库“数字引擎”发力:“山美生活”小程序激活九都库区发展“一池春水”

在福建泉州南安市九都镇群山环抱间,山美水库既是保障下游300多万群众供水、600多万人防汛安全的“生命库”,也是承载乡愁与生态价值的地标。2025年4月,九都镇人民政府打造的低成本、优服务、可持续的“山美生活”小程序正式上线,短短六月便成为激活库区生态、赋能文旅、联结移民的核心载体,书写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九都答卷”。

完美!湖北境内两座桥梁昨日接连实现跨线空中转体

昨日,两座万吨级的单体大型桥梁桥体,在湖北省内接连实现空中转体,上跨多条铁路线路的高难度“空中芭蕾”。上午,在位于武汉市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的万家咀大桥,重达约1.4万吨的桥体沿逆时针方向平稳旋转54°,精准横跨下方繁忙的武黄铁路线,实现桥梁结构的精准对接。

云南省召开“十四五”农业农村专场发布会 详解六大发展成效

10月20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会上,相关部门全面介绍了“十四五”以来云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情况,重点阐述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的实践成果,并现场回应记者提问,展现出符合云南实际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十四五”期间,云南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

湖南党政智慧办公平台全域覆盖 “湘办通”引领政务服务数字化革新

一场从纸间传递到指尖直达的办公效率革命,正在湖南各级党政机关悄然发生。“以前在微信群里发布会议通知,总会担心有人漏看消息,回执收集零散又费时,有时还要一个个打电话确认。现在用‘湘办通’发通知,几分钟内就能收到全员回执,效率太高了。”自贸区郴州片区、高新区办公室工作人员深有感触。这份便捷,正成为湖南全省党政机关的工作日常。平台覆盖全省湖南党政智慧办

“耿庄大蒜”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百年贡蒜打造乡村金色名片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最新公告,对870个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承载着辽宁海城耿庄镇百年农耕记忆的耿庄大蒜赫然在列。这张浸润着历史底蕴的“蒜名片”,在斩获2010年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再获国家级权威认可。

中西部高铁大动脉实现“全面互联”,武汉西安时空距离将大幅缩短

由武九客专湖北公司建设管理,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西十高铁湖北段接入原汉十铁路十堰东站通信信号系统改造施工正式开始,这标志着西十高铁与汉十高铁连接工程正式启动。据了解,西十与汉十高铁连接工程涵盖通信信号连接、轨道和电力供电连接等多个施工内容。

政务AI大模型有了部署指南,两部门联手防止“模型孤岛”

一项旨在规范政务AI大模型应用的国家指引正式落地,为火热政府AI应用划出边界、设定红线。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的工作导向和基本参照。这份指引从应用场景、规范部署、运行管理等方面对政务大模型部署作出规范,强调要统筹推进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防止形成“模型孤岛”,并

浏阳市委书记肖正波专题调研职业教育 强调深化产教融合 服务高质量发展

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肖正波专题调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更好服务浏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肖正波在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调研肖正波先后前往长沙轨道交通职

浙江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全国首例引热议

浙江11个设区市全部出台中小学春秋假制度,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推行此项政策的省份。10月9日,随着绍兴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意见》,浙江省11个设区市已全部出台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相关文件。这标志着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小学春秋假制度全覆盖。这项广受关注的政策落地,意味着浙江中小学生和家长望眼欲穿的全省域春秋假正式到来。全省覆盖:政策脉络浙江

创新推进“三化协同” 黑龙江甘南县持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甘南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全县年秸秆可收集量在100万吨左右。多年来,甘南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秸秆综合利用与大气污染防治、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紧密结合,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原则,不断在全量还田和离田利用上发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