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3月5日襄阳讯( 史伟 孙杰)在湖北省“新春第一会”吹响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号角后,襄阳市再次明确发展蓝图:加速冲刺经济总量万亿级规模,奋力打造引领汉江流域、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襄阳正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为突破口,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经济总量迈过6000亿,竞逐“湖北第二城”
2024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102.41亿元,同比增长5.9%,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然而,同期宜昌以6191.12亿元的GDP总量反超襄阳,以89亿元的微弱优势重夺“湖北第二城”之位。这一结果折射出区域竞争的激烈性,也倒逼襄阳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尽管汽车产业仍是襄阳经济的“顶梁柱”(占工业总产值超40%),但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新能源转型滞后等问题凸显。2023年,襄阳汽车产量同比下降26.4%,东风系部分工厂产能利用率仅70%。如何破解“一车独大”困局,成为襄阳冲刺万亿的关键命题。
六大路径破局:从“制造重镇”到“新质生产力高地”
面对挑战,襄阳市在2025年经济工作部署中提出“六大核心路径”,目标直指万亿级经济体量:
汽车产业全面升级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双轮驱动:依托比亚迪襄阳基地、东风纳米项目,引入宁德时代等电池巨头,打造华中“三电”配套基地。推进华为云计算中心与百度Apollo合作,建设智能驾驶示范区,2025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量产。
传统产能转型:计划压缩30%燃油车产能,将新能源车型占比提升至50%以上,并设立百亿转型基金支持零部件企业升级。

培育“第二增长极”
发力电子信息产业,承接武汉光谷溢出效应,建设汉江流域电子信息产业园,目标2025年产值突破800亿元。同时,推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增速超20%。
强化区域协同
以“襄十随神”城市群为依托,共建汽车、农产品加工跨区域集群。襄荆高铁2025年通车后,襄阳至宜昌通勤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加速资源互通。
枢纽经济扩容
依托中欧班列、浩吉铁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襄阳国际陆港目标2025年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降低汽车出口物流成本20%。
创新生态构建
联合武汉高校设立产业研究院,聚焦车联网、智能驾驶等领域,争取国家级实验室分中心。2024年襄阳研发投入强度2.1%,计划2025年提升至3%。
民生与城市能级提升
推进东津新区建设,完善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目标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5%,吸引人才净流入。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目标明确,襄阳仍面临多重挑战:汽车产业转型阵痛、新兴产业规模不足、区域协同机制待完善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指出,襄阳需在“竞合”中找到平衡,既要与宜昌错位发展,又要依托武汉都市圈资源,形成“金三角”合力。
湖北省社科院专家分析,若襄阳能抓住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机遇,到2030年有望跻身“万亿俱乐部”,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标杆。
从“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到“中西部区域性枢纽”,襄阳的万亿雄心不仅关乎一城之兴,更承载着湖北“中部崛起”的战略使命。在这场产业升级与城市能级的双重突围中,襄阳正以破局之姿,书写新时代的“隆中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