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阿拉善盟:书写绿进沙退奇迹 演绎点沙成金传奇


中经联播讯(欧阳雪)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沙漠分布面积9.5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肉苁蓉、锁阳、阿拉善双峰驼等丰富的资源,阿拉善享有“中国骆驼之乡”“中国肉苁蓉之乡”“中国观赏石之城”等美誉。

DSC_0147.JPG

2023年12月17-19日,全国经济广播“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采访团走进内蒙古阿拉善盟,感受这里“书写绿进沙退奇迹,演绎点沙成金传奇”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阿拉善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独特多样的沙生资源和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沙产业,开发肉苁蓉、锁阳、驼乳等特色产品130余种,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产业增值、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有效、独具特色、效益良好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为新时代沙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举办沙产业“国赛” 助推大漠沙产业高质量发展

播撒绿色希望.jpg?v=1703081348


播撒绿色希望(资料图,阿拉善盟委组织部提供)

创新引领,创业筑梦。2023年10月,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专业赛决赛在阿拉善盟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参赛队伍展开角逐,开启了一场精彩满满的沙产业专业巅峰对决。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专业赛旨在为沙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集聚资源优势、集约高端技术、集中专家经验、集合人才优势、深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项目落地见效,实现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发展、耦合贯通,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

决赛期间,还举办了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创新创业园揭牌仪式、沙产业创新成果展示会、沙产业招商推介会、落地阿拉善意向企业交流闭门会、沙产业创新基金交流闭门会等系列活动,参赛企业全程参与招商推介、项目对接,促进赛事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就地利用。

在沙产业创新成果展示会上,来自8个省区市的68家展商参展,集中展示销售沙生动植物食品和保健品、特色服饰用品、沙产业文化创意产品、沙产业生产服务产品等12类产品。该赛事被列入“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技术创新专业赛”序列,正式升级为“国赛”。

“这次沙产业专业‘国赛’在阿拉善举办,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为我们共谋沙产业创新发展之路搭建了宝贵平台。我们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大赛为窗,认真学习汲取各位专家的高端智力和各个团队的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加强合作,加快推动沙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以创新为媒,大力推广优秀企业、优质产品、优良技术,不断深化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高端创新项目成果转化落地,努力打造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器’;以产业为基,做优、做精、做强肉苁蓉、锁阳、骆驼等特色沙产业,点沙成金、聚链成势,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生态沙产业示范基地。”阿拉善盟委书记黄雅丽表示。

大力发展沙产业 治沙与致富同兴

沙漠锁阳.jpg?v=1703081348

沙漠锁阳(资料图,阿拉善盟委组织部提供)

2012年,茫来嘎查开始建设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目前已累计造林43万亩、接种肉苁蓉5.1万亩,不仅成为全盟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的典型,也成为黄河流域与乌兰布和沙漠间的一道重要生态保护屏障。“我家种了4000多亩梭梭,其中2000亩接种了苁蓉,现在每年仅挖苁蓉一项就有六七万元的收入。”茫来嘎查牧民王会军告诉笔者,如今嘎查生态变好了,牧民生活富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又回到家乡,和他们一道种植梭梭发展沙产业。

近年来,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发展原则,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确立了打造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思路,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沙产业基地,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对梭梭种植户给予奖励性补贴,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

自2000年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目前已建成9个规模化的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造林总面积814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146.7万亩。阿拉善左旗林工站站长刘宏义告诉笔者,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的建设,不仅取得了防沙治沙的显著成效,而且调动了农牧民种植梭梭的积极性,还培育了梭梭肉苁蓉产业,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惠民路子,实现了治沙与致富的有机统一。

为践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推动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13年以来,阿拉善全盟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资金近1.6亿元,撬动企业等创新主体自主研发投入约4.5亿元。实施沙漠生态产业科技项目179个,申请发明专利43项,制定技术、产品标准52项,攻克了肉苁蓉、锁阳等沙生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技术,成功解决了梭梭与肉苁蓉种子活力的保存技术难题。同时,大力培育沙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曼德拉沙产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和黑果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截至目前,已有24家沙产业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成为支撑和带动全盟沙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其中苁蓉集团和曼德拉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和自治区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阿拉善全盟已累计研发出特色沙生植物产品110余种,其中仅肉苁蓉产品就达60余种。这些产品涉及药品、保健品、食品和日化品四大类别,产品形态主要有原浆、酒、固体饲料、茶、护肤品、酵素等。沙生植物特色产品正在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沙产业企业项目落地阿拉善签约仪式.jpg?v=1703081348

沙产业企业项目落地阿拉善签约仪式(资料图,阿拉善盟委组织部提供)

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板滩井灌区曾是一个遍野荒沙的不毛之地,如今这里不仅建成了50多万亩人工梭梭林,而且通过发展梭梭苁蓉产业,实现了沙地变绿、农牧民增收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沙产业之路。

走进板滩井苁蓉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只见几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加工苁蓉产品。该合作社社长谢军仁告诉笔者,2010年,他和12户农牧民成立了这个合作社,主要从事苁蓉、锁阳、甘草等沙生植物产品的购销与加工。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合作社每年纯收入达100多万元,每年每户社员除卖原材料外,还能从合作社分红2万多元。

如今在阿拉善,像谢军仁这样通过投身沙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农牧民还有很多。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盟已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4家,参与沙产业的农牧民约2万人,沙产业经营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40%左右;全盟2/3的牧户通过参与沙产业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元到5万元,部分牧户年均收入长期保持在20万元以上。全盟沙产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15.4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0.49亿元,年均增长51%,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如今已成为沙区农牧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驼产业阔步前行 “沙漠之舟”驮起致富路

微信截图_20231214132256.jpg?v=1703081348

(资料图,阿拉善盟委组织部提供)

明媚的阳光播撒在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上。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呼和乌拉嘎查,养驼大户王刚正在挤奶车间和工人们忙着挤驼奶。

高大的标准化钢结构圈舍内,一峰峰骆驼膘肥体壮。王刚是呼和乌拉嘎查土生土长的牧民,世代生活在这里养驼放牧。说起骆驼,王刚如数家珍,小到骆驼吃什么上膘快,大到驼奶通过什么渠道能卖上好价钱,他都门儿清。近几年,王刚在政府发展驼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盖了800平方米的大圈舍,实施标准化集中养驼,把驼产业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

“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发展驼产业,我的养驼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现在干活忙不过来就雇人干,每年纯收入能达50多万元,比原来传统养驼翻了好几倍。”王刚说。

据呼和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巴图孟克介绍,近年来,该嘎查充分发挥当地骆驼资源优势,积极培育骆驼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持续加大养殖户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嘎查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目前嘎查现有骆驼2500峰,有驼产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牧场10多户,养驼大户30多户,通过发展驼产业让嘎查牧民走上了致富路。

阿拉善被称为“中国骆驼之乡”,是我国双峰驼的主产区之一,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让阿拉善双峰驼在这里繁衍生息,造就了明显的骆驼种质资源优势。阿拉善双峰驼是世界双峰驼中的优秀品种,位列国内骆驼品种首位,是国家原始优良畜种保护中宝贵的遗传品种资源。双峰驼集产绒毛、产肉、产奶等多种经济形态于一体,有很高的产出价值。

进入新时代,阿拉善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紧抓自治区推动奶业振兴发展机遇,立足本土实际,大力发展壮大骆驼产业,把驼产业作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和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充分挖掘骆驼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延伸驼产业链条,使骆驼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转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使驼产业逐步成为全盟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目前,阿拉善双峰驼存栏达14.76万峰,年出栏双峰驼2.8万峰,双峰驼产业年产值已突破3亿元,全盟有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75家、标准驼圈480座,养驼户2000余户,其中百峰以上养驼大户1061户,牧民日均驼奶收入基本超千元;主要的驼绒加工企业有5家,年加工原绒能力500吨。驼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阿拉善盟在加大标准化骆驼产业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加大骆驼科研及产业开发的成果。近年来,该盟驼产业围绕产品深加工已开发出了骆驼液态奶、奶粉、奶片、户外高能量驼肉罐头、有机精品驼肉、多口味驼肉干、驼血多肽、驼皮阿胶、驼峰化妆品、驼胎盘保健品等一大批新型产品,骆驼产品附加值得到全面提升,助推驼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阿拉善右旗作为全国双峰驼存栏最多的地区之一和阿拉善双峰驼核心区,近年来,该旗依托骆驼种质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骆驼产业,按照“科研+企业+基地+农牧户”发展模式,扶持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聚力打造驼奶产业集散中心,进一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富民效益共赢,骆驼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全旗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亮丽名片。如今,全旗骆驼存栏达6.5万峰,其中能繁母驼3.2万峰,挤奶母驼近1万峰,驼奶产值突破2亿元。全旗骆驼产业从业农牧民达3000余人,户年均收入保持在3万元以上,驼奶入选全区“一县一品”品牌项目。

如今,阿拉善骆驼产业正以其“雄驼”般高昂的身躯、矫健的步伐,带领阿拉善农牧民走出一条“升级换代”的致富之路,大手笔书写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小飞】

厦门海渔执法一大队多措并举筑牢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网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一大队(以下简称“一大队”)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紧紧围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职责,坚持联动执法、精准监管与广泛宣传相结合,推动所在辖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从“单点治理”向“综合治理”升级,全面提升保护效能与治理水平,持续筑牢辖区水生野生动物生态安全屏障。

湘潭县科学放流书写生态复苏 “绿色答卷”

随着工作人员的指令声落下,80万尾银鳞闪烁的鱼苗顺着缓冲滑道涌入江中,“扑通扑通”的水声与群众的欢呼声交织,为莲乡的母亲河注入新的生机。湘潭县2025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现场“今年是我参加增殖放流活动的第十年,”参加放生的志愿者李利动情地说,“我们放生的是鱼苗,更是水域生态的希望。”码头上,市民们在印着“理

株洲仙庾镇重拳出击 筑牢秸秆禁烧与大气污染防治“防火墙”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改善空气质量,10月31日,株洲市仙庾镇召开秸秆禁烧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部署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再落实。全镇领导干部及各村干部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已进入秸秆禁烧与大气污染防控的关键时期,全镇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到此项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将秸秆禁烧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

齐齐哈尔市召开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 确立2025年综合利用率超90%目标

组织观摩了讷河市新安村秸秆打包离田与还田及秋整地现场,展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多措并举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部署推进秋冬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为齐齐哈尔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活动指出,秸秆综合利用是落实生态环保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

湖南湘潭县:勇担使命 以生态之笔绘就蓝天画卷

金秋时节,漫步在湘潭县街巷田野,蓝天澄澈如洗,清风温柔和煦,令人倍感惬意。这份美好背后,是全县上下以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在蓝天保卫战中取得的显著战果。如今,湘潭县正将使命担当、精准务实、创新突破、协同聚力的精神,转化为守护群众“蓝天幸福感”的强大动力,让“生态蓝”成为民生幸福最鲜亮、最温暖的底色。

厦门放流2.4亿尾鱼虾苗,23年累计80亿单位修复海洋生态

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近日,一场旨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在厦门市欧厝渔业码头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厦门市城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牵头组织,是同安新城丙洲岛东北侧岸线整治工程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

迎难而上!厦门多部门联合“清网” 红树林生态保卫战打响

严厉打击红树林生态区内违法捕捞行为,维护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三大队(以下简称综合三大队)牵头多部门,开展同集沙滩生态红树林区域违法网具专项打击行动,成功清理并破坏性拆除违法捕捞网具37件、总长度约500米,有力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从“绿盈驿站”到碳减排工具:三明绿色金融探索出多元惠企路

位于闽西北的福建三明,素有“中国绿都”之称,全市森林覆盖率77.12%,是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之一。穿行山林之间,人们会由衷地感叹“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近年来,人民银行三明市分行积极融入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中,有效发挥央行职能作用,激励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在组织机制、资金保障、金融产品等方面,支持

云南:“9+1”法规体系实现从“湖”到“河”全链条法治保障

8月25日,云南省召开《重点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条例》的出台,形成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9+1”的法规体系,进一步界定了入湖河道保护管理责任主体,设定了更具体、精准的保护标准和管控措施,实现从“湖”到“河”的全链条法治保障。《云南省重点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由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25年5

厦门海渔执法支队:伏休冲刺期“清查服”并进 护航安全迎开渔

以“清违禁、查隐患、送服务”为行动主线,打出“清—查—服”组合拳,全方位筑牢休渔防线,努力为8月16日12时开渔后的安全生产夯实基础。清:铁腕清除违禁网具 畅通航道护资源近日,二大队针对高崎港汊外侧滩涂展开违禁网具专项清理,一举清除违规设置的“火车网”50

厦门海洋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护鲎行动 党建引领构筑海洋生态保护网

日前,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二大队党支部(以下简称综合二大队党支部)以“党建红”引领“生态蓝”,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宝珠屿和嘉庚纪念馆外侧沙滩,开展无人岛礁环境卫生维护及中国鲎保护宣传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守护海洋“活化石”。

共护渌江生态,醴陵与渌口携手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5年5月27日,湖南醴陵市与渌口区联合开展巡河行动,两地水利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共赴渌江流域,实地查看水质、岸线管护情况,并在渌口区水利局召开联席座谈会,共商流域生态保护新举措,推动渌江生态廊道建设再上新台阶。

绥芬河海关: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安全共治氛围

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绥芬河海关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主题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共治氛围。活动期间,绥芬河海关在口岸设立宣传展板,向出入境旅客发放宣传手册,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在中心广场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和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