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金向友 林桂花 郭子文)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9月26日,福建首次成功救助的中华白海豚在厦门西海域顺利放生,回到它的出生成长地。


该海豚于8月17日在泉州南安沿岸滩涂被发现搁浅。接报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第一时间协调南安市农业农村局、泉州欧乐堡海洋王国乐园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站、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救护研究中心启动救助工作。根据救助人员和专家现场检查和评估情况,该海豚需转运至专业救护机构进行治疗。随后,众人齐心协力将其转运至泉州欧乐堡海洋王国乐园水生野生动物救助站。
经一系列检查,救助人员发现该海豚存在心肺功能受损、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胸鳍脱臼等状况,专门请来有关骨科主任为它正骨复位。见其无法自由游动,在它的身体两侧加了浮漂,帮助它维持平衡。同时,救助人员每天对该海豚进行静脉输液、雾化吸入等治疗,定时监测呼吸和游动状态。经一个多月的治疗,该海豚已恢复健康,各项指标均正常。9月19日,经有关专家评估该海豚符合放归条件。


为确保本次放归活动顺利进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牵头组织,就转运流程、放归海域、放归后跟踪监测、再搁浅应急处置等方面制定详细预案。后续,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将进一步跟踪指导,做好海豚放归后的监测。
据悉,鲸豚类搁浅救助存在诸多困难,国内外成功救助的案例极少。从接报后到现场检查、安全转移,再到救护人员和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全力以赴进行救治与护理,最终救助成功。在这背后,福建省水生野生动物救助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翁桂孙在接受中国经济新闻联播采访时说道,中华白海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海上大熊猫”,为了给它们营造良好的生境,厦门市多措并举,完善执法监管,持续加大海域巡查执法力度,始终保持对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及周边海域非法捕捞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坚持做好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
一是自2003年起坚持开展增殖放流,21年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累计放流种苗超过70亿个单位。厦门海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明显恢复,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充足饵料。
二是在1997年设立厦门市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此后又在火烧屿建立了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
三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常年开展中华白海豚监测,通过科学监测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利用每年“全国放鱼日”“全国海洋宣传日”举办相关活动,开展知识宣传普及,激发公众对保护生物资源的热情,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在厦门渔港、码头、船舶停靠点张贴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海报,向渔民宣传法律法规,不断营造群众自觉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浓厚氛围,努力为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栖息繁衍创造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