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

黑龙江:以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筑牢生态文明建设坚实根基



中经联播讯(金薇)4月29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主题为“以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筑牢生态文明建设坚实根基”。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常文兴作情况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高锋回答记者提问。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准确掌握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科学评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有效支撑生态环境决策的关键手段。黑龙江省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果,2025年监测工作有哪些变化?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常文兴介绍: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而生态环境监测正是制度落实的“基石”和“标尺”。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强化“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三大导向;2024年,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2035年,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的总体目标,为新时代监测工作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作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始终牢记“国之大者”,锚定“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三个坚持”为路径,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幕后向台前转变,从有为向有位转变,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坚持系统布局,“四梁八柱”监测体系形成。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黑龙江省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施方案》,按照“全省一盘棋”的原则,以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龙头,省哈尔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样板,省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区域中心,省鸡西、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鹤岗、黑河、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基础中心,形成黑龙江省特有的“1+1+5+7”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布局,实现监测服务支撑更加高效,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


二是坚持全域覆盖,“天地一体”监测网络建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涵盖大气、水、土壤、声、生态、污染源等要素,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全省累计建成各类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98个,实现全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县区全覆盖;布设地表水国、省控监测断面(点位)205个,聚焦国考断面、跨界断面等重点关注断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159个,实现具备水站建站条件的地表水国控断面自动监测全覆盖;建设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129个,设置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68个,设置土壤国控点位1404个,生态质量地面监测样地1105个;黑龙江大兴安岭站、黑龙江三江平原站、黑龙江兴凯湖站、黑龙江黑河站4个站点入选国家生态综合站名单。在监测工作中,积极引进无人机、走航监测车、卫星遥感等先进设备,逐步开展自动监测站数智化改造。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与我省生态安全战略定位相适应的,上下协同、天地一体、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监测铁军”攻坚能力提升。组织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人员业务能力提升三年计划,构建“理论+实操+实战”三维培养模式。在理论学习上,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围绕前沿监测技术、法规政策解读等开设专题讲座,拓宽监测人员知识视野;实操环节,组织现场实训,模拟各类监测场景,让监测人员熟练掌握先进仪器设备操作;实战方面,选派骨干参与跨区域联合监测、帮扶检查等任务,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省、市、县三级千余名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实战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龙江监测“先行者、导航员、吹哨人”的职责定位进一步深化,为守护龙江生态环境筑牢坚实根基。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为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


2025年,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将持续以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抓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抓好监测工作质量。按照《2025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案》,持续做好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等例行监测,推进污染源监测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专项检查,用“真、准、全、快、新”的监测数据,全力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大局。


二是全面推进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优化站网布局,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快推动监测领域技术创新应用,强化监测数据互联共享,形成更符合管理需要的监测评价体系。


三是进一步加快数智化转型。充分应用数据库、物联网等新技术,完善全省监测管理平台,推动自动监测站试点改造,逐步产出更多、更好的监测数据产品,切实发挥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风险防范等领域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推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央视网:在刚才的发言中提到了《2025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案》,请问,和去年相比,今年黑龙江省的整体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有哪些不同?

常文兴:《2025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案》总体涵盖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生态及农村、声环境、污染源、专项监测、外部质量监督与核查、环境质量报告书报送、数据联网及基础能力信息更新等11个要素的46项监测任务。

相较于2024年方案,2025年方案中共涉及9项任务变化(即增加7项,减少2项)。主要变化内容有三处:

一是从衔接《国家监测方案》角度,开展“水生生物采样”监测,增加“重点流域水生态监测”任务;自上而下压减地方事权,取消“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任务。

二是从结合当前实际工作角度,增加“陆域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内容,涵盖“陆地γ辐射和辐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陆地水体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土壤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电磁辐射监测”共计4项监测任务。

三是从满足环境管理工作角度,增加“重点湖库综合营养状态监测”“重点跨界断面及排污口监测”2项专项监测;取消“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监测任务。


新浪网:我们注意到,在今年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中,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指出,“虚假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请问,我省在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加强监管?

常文兴:谢谢您的提问。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对于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我们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近年来,我省多管齐下,在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与质控体系。深入落实《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要求,理顺全省生态环境监测质控体系运行机制,强化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配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相关监测机构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按照《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规定》等文件要求,开展全省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工作,保障监测人员专业性;对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定期开展检定、校准、比对等量值溯源与传递工作,确保量值准确可靠;积极参加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能力考核和比对,不断提高系统业务水平。

三是加强国家、省环境监测网外部质量监督与核查。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全省监测数据质量自查自改与帮扶指导,督促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质量管理能力,防范人为干扰监测数据风险,打击监测弄虚作假行为,并对环境空气、水、土壤、污染源、生态、噪声、辐射等监测网开展比对抽查,对自动监测站开展定期巡查,严守监测数据质量关。

四是扎实开展污染源执法监测和自行监测监管。对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相关堆场及尾矿库等,按照执行的排污许可证、排放标准、环评及批复、执法和管理需求等开展执法监测;对医疗机构、城镇(园区)污水纳管企业等,按照企业排污许可证自行监测要求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等文件规定,开展自行监测质量监管,视情况进行省级现场帮扶,督促排污单位规范开展自行监测,按要求及时上传监测数据。目前,黑龙江省排污企业自行监测方案上传率为99.11%,手动自行监测联网完成率为96.8%,均位列全国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从制度、管理、技术等多维度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强监测数据监管。一是严制度,持续加大系统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监督检查力度,全流程把控数据生成,杜绝应付式监测;二是强监管,以自行监测帮扶问题为突破口,构建“督导—整改—提升”闭环管理机制,有效推动排污企业监测精细化监管;三是重科技,鼓励监测机构应用智能化设备,实现数据实时预警,加强人员技术培训,从技术层面杜绝造假可能。也欢迎记者朋友们监督。

哈尔滨日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3月已印发,黑龙江省在推进地表水手工监测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呢?下步如何安排?


黑龙江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高锋: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具体举措,是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为黑龙江省高标准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我们围绕《方案》的总体要求与主要任务,结合去年4月已印发的《黑龙江省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凭借前期对松花江、黑龙江等重点流域的监测经验,从推进地表水监测自动化智能化角度出发,积极开展了地表水无人自动采样站试点工作。目前,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已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审核,入选全国首批岸边无人采样站试点单位,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覆盖高寒流域的测试单位。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松花江干流、蚂蚁河、蜚克图河等河流开展水质自动无人采样站应用测试实验。一方面,测试无人采样技术在大中小型河流实现从源头至入河口的适用性情况;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相关测试实验,能够推动地表水监测效率提升。

无人采样技术将为松花江流域等大中小型河流提供多时空维度无人监测技术支撑,构建“冰期—汛期—平水期”全覆盖智能监测网络,为龙江监测数智化转型提供助力。

黑龙江日报:2024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和全国生态质量监测样地设置方案,能否介绍下我省在申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站方面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高锋:按照《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构建我省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个是成功申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前一段时间,我们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借助他们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先后成功申报了两批四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包括黑龙江兴凯湖站、黑河站、大兴安岭站和三江平原站等,综合站能够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胁迫、生物多样性开展全方位监测,能够支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为美丽龙江建设提供数据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就是当前我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工作,这里主要涉及森林、草地、湿地、农田、城乡、水体六种类型,实现了125个县(区、市)全覆盖,形成全面化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网络,与四个申报成功的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共同初步构建起我省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我们将结合前两次申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的经验,组织指导相关地市进行第三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申报,进一步织密全省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另一方面,将充分发挥国家综合监测站在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的“控制性”作用,结合本省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支撑服务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不断提升我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责任编辑:崔岳莺】

厦门海渔执法一大队多措并举筑牢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网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一大队(以下简称“一大队”)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紧紧围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职责,坚持联动执法、精准监管与广泛宣传相结合,推动所在辖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从“单点治理”向“综合治理”升级,全面提升保护效能与治理水平,持续筑牢辖区水生野生动物生态安全屏障。

湘潭县科学放流书写生态复苏 “绿色答卷”

随着工作人员的指令声落下,80万尾银鳞闪烁的鱼苗顺着缓冲滑道涌入江中,“扑通扑通”的水声与群众的欢呼声交织,为莲乡的母亲河注入新的生机。湘潭县2025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现场“今年是我参加增殖放流活动的第十年,”参加放生的志愿者李利动情地说,“我们放生的是鱼苗,更是水域生态的希望。”码头上,市民们在印着“理

株洲仙庾镇重拳出击 筑牢秸秆禁烧与大气污染防治“防火墙”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改善空气质量,10月31日,株洲市仙庾镇召开秸秆禁烧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部署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再落实。全镇领导干部及各村干部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已进入秸秆禁烧与大气污染防控的关键时期,全镇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到此项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将秸秆禁烧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

齐齐哈尔市召开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 确立2025年综合利用率超90%目标

组织观摩了讷河市新安村秸秆打包离田与还田及秋整地现场,展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多措并举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部署推进秋冬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为齐齐哈尔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活动指出,秸秆综合利用是落实生态环保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

湖南湘潭县:勇担使命 以生态之笔绘就蓝天画卷

金秋时节,漫步在湘潭县街巷田野,蓝天澄澈如洗,清风温柔和煦,令人倍感惬意。这份美好背后,是全县上下以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在蓝天保卫战中取得的显著战果。如今,湘潭县正将使命担当、精准务实、创新突破、协同聚力的精神,转化为守护群众“蓝天幸福感”的强大动力,让“生态蓝”成为民生幸福最鲜亮、最温暖的底色。

厦门放流2.4亿尾鱼虾苗,23年累计80亿单位修复海洋生态

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近日,一场旨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在厦门市欧厝渔业码头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厦门市城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牵头组织,是同安新城丙洲岛东北侧岸线整治工程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

迎难而上!厦门多部门联合“清网” 红树林生态保卫战打响

严厉打击红树林生态区内违法捕捞行为,维护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三大队(以下简称综合三大队)牵头多部门,开展同集沙滩生态红树林区域违法网具专项打击行动,成功清理并破坏性拆除违法捕捞网具37件、总长度约500米,有力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从“绿盈驿站”到碳减排工具:三明绿色金融探索出多元惠企路

位于闽西北的福建三明,素有“中国绿都”之称,全市森林覆盖率77.12%,是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之一。穿行山林之间,人们会由衷地感叹“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近年来,人民银行三明市分行积极融入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中,有效发挥央行职能作用,激励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在组织机制、资金保障、金融产品等方面,支持

云南:“9+1”法规体系实现从“湖”到“河”全链条法治保障

8月25日,云南省召开《重点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条例》的出台,形成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9+1”的法规体系,进一步界定了入湖河道保护管理责任主体,设定了更具体、精准的保护标准和管控措施,实现从“湖”到“河”的全链条法治保障。《云南省重点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由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25年5

厦门海渔执法支队:伏休冲刺期“清查服”并进 护航安全迎开渔

以“清违禁、查隐患、送服务”为行动主线,打出“清—查—服”组合拳,全方位筑牢休渔防线,努力为8月16日12时开渔后的安全生产夯实基础。清:铁腕清除违禁网具 畅通航道护资源近日,二大队针对高崎港汊外侧滩涂展开违禁网具专项清理,一举清除违规设置的“火车网”50

厦门海洋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护鲎行动 党建引领构筑海洋生态保护网

日前,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二大队党支部(以下简称综合二大队党支部)以“党建红”引领“生态蓝”,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宝珠屿和嘉庚纪念馆外侧沙滩,开展无人岛礁环境卫生维护及中国鲎保护宣传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守护海洋“活化石”。

共护渌江生态,醴陵与渌口携手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5年5月27日,湖南醴陵市与渌口区联合开展巡河行动,两地水利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共赴渌江流域,实地查看水质、岸线管护情况,并在渌口区水利局召开联席座谈会,共商流域生态保护新举措,推动渌江生态廊道建设再上新台阶。

绥芬河海关: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安全共治氛围

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绥芬河海关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主题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共治氛围。活动期间,绥芬河海关在口岸设立宣传展板,向出入境旅客发放宣传手册,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在中心广场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和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