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绥芬河讯(记者李学坤 通讯员曲艺伟 田晓慧)5月28日上午11时,在黑龙江省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提质改造工程新建绥芬河隧道内,随着挖掘机将最后1米岩壁钻通,标志着中欧班列“东通道”交通咽喉——绥芬河隧道全线贯通。

据了解,滨绥铁路连接哈尔滨市和中俄边境城市绥芬河市,距今有百年历史。绥芬河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对俄铁路运输通道,也是我国中欧班列“东通道”重要口岸。近年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提高通关和运输效率,今年以来,绥芬河站进出口运量达358.1万吨,同比增长9 %。中欧班列通行149列6942标箱,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为提高口岸运输能力,2024年5月,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开展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提质改造工程,改造线路小曲线半径,优化了现有线路平面条件,改造后列车运行时速由55公里提升至120公里,线路通过能力提升一倍以上。

据介绍,改造工程包括一隧道、三桥梁、六路基。其中,绥芬河隧道全长602米,是该工程的重点控制性项目,出口距国境线直线距离不足400米,被称为“北疆国门第一隧道”,也是我国唯一的新建“套轨”隧道,可以满足中俄两国列车在同一线路上通行。
由于地处我国严寒地区,有效施工期仅为6-7个月,沿线为季节性冻土区,最大冻深达2.29米,部分地段山坡陡峭,施工受气候和地形条件影响大。负责工程设计的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对既有线路进行了“直线改造”,在隧道内设计了完整排水系统,增加了防冻胀与保温性设计,并预留了增建新线路的条件,消除了既有百年隧道的病害对该段线路的运输行车安全隐患。
据悉,负责施工的中铁六局集团优化施工组织,发挥专业能力,充分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施工手段,执行“短进尺、弱扰动、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引入砼湿喷机械手、二衬智能台车、水沟电缆槽台车、仰拱液压栈桥等设备,施工效率提高了12%;同时,工程施工引入“智能化”平台,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展智慧隧道建设,投用隧道监控量测模块,确保隧道开挖断面监测实时可见、可控,保证施工安全;并在平台上运用了环保仪器,实时监测能耗与排放,减少扬尘污染。
据一位该项目负责人称,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段改造工程将于年内竣工,投用后,将进一步提升跨境运输能力,提高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力。

另获悉,在此工程建设开工以来,绥芬河市公安局以“护航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为己任,全警动员、多措并举,为隧道贯通营造了平安稳定的施工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面对工程体量大、施工环境复杂等挑战,绥芬河市公安局构建“全链条”安保体系。工程建设期间,累计出动警力720余人次、警车360余台次,开展安全检查100余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23处。同时还联合施工单位建立“警企联防”机制,针对隧道出口的特殊区位,创新应用智能安防系统实现施工区域24小时动态监管,组织边境巡逻防控180余次,确保边境区域“零隐患”,严防涉边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依托“警格 + 网格”联动机制,组织民警联合社区网格员深入工程沿线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累计化解涉工程矛盾纠纷79起,调解成功率达98%,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工程顺利推进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