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新兵
蓝色大屏上闪耀着“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头衔,他向台下敬了一个标准军礼,开始讲述中医药与酒的结合战略。观众席里,大爷大妈们摇着扇子,哈欠连连。

2025年8月,一场精心编织的身份骗局被层层剥开。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阮少平与假冒“国务院参事”的余鹏翔相继被权威部门证伪——前者从未出现在中科院院士名单,后者在国务院参事室官网查无此人。
讽刺的是,两人曾频繁出入中小学、商业峰会甚至政府活动,享受“众星捧月”的礼遇。阮少平在广东多所小学演讲时,校方公众号热情洋溢地报道“院士教育孩子感恩祖国”;余鹏翔则在深圳供应链生态峰会上以“国务院参事”身份侃侃而谈。
骗局经济学,头衔背后的暴利产业链
阮少平的造假履历堪称“全能型包装”:14岁参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小汤山医院政委,火神山医院建设指挥者,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五次,更自称“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这些荒诞的自我加冕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头衔-流量-变现”产业链。
通过精心设计的演讲PPT和自媒体矩阵传播,阮少平将虚假的“院士”身份转化为商业资本。他布局两大领域:以“中医中国发起人”名义成立“一带一路中医药科学院”,推动地方中医院合作;同时为酒企站台,在衡水“阮顺堂民族品牌出海发布会”上兜售“药酒同源”概念。
其商业网络迅速扩张至4家企业,包括北京阮顺堂中医院、深圳阮顺堂酒业等,通过股权变更、品牌联名攫取利益。当他在某酒业发布会上敬军礼时,背后大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正是这场骗局最值钱的广告位。

余鹏翔则开辟另一条生财之道。作为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永久荣誉会长”,他的“墨宝”在二手平台标价高达4000元。工作人员透露:“需要余鹏翔的墨宝,看心意给个红包都行。”书法的价值不在艺术,而在于落款处那个虚假的“国务院参事”头衔。
信任套利,骗局蔓延的制度性漏洞
骗局的核心在于信任套利。阮少平们精准切入两类高信任场景:教育机构对“院士”的盲目推崇,以及商业活动对“官方背书”的渴求。
在广东惠州某小学,校方不仅安排“院士”演讲,更聘其为“天地人课程导师”;广州某小学开学典礼上,“阮院士”谆谆教导孩子们“感恩祖国”。这些场景中,学校获得了“院士站台”的荣耀,骗子则收割了教育权威的光环——双方各取所需,唯独真相被遗弃在角落。
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成为骗局的关键推手。其旗下“岭南网”为阮少平活动背书,而永久名誉会长李建辉多次与假院士同台亮相。当余鹏翔以“国务院参事”身份现身数智中医大会时,主办方未必没有怀疑,但“省一级社团”的背书让质疑声消散。
更深层的症结在于社会对头衔的饥渴症。某次峰会后,工作人员私下坦言:“核实身份?万一把‘真佛’得罪了怎么办?” 当“面子工程”压倒求真精神,红地毯自然铺向了骗子。
诚信危机,社会成本远超想象
假头衔的危害绝非闹剧。当阮少平走进校园,传播的是经过包装的虚假英雄叙事;当余鹏翔的“参事”墨宝挂进企业大厅,腐蚀的是整个社会的诚信根基。
孩子们若目睹敬仰的“院士”轰然倒塌,对权威的信任将遭受何种冲击? 在甘肃列宁小学活动后,即便校方紧急删除宣传稿,心理阴影已然留下。
商业世界同样付出惨痛代价。阮少平推广的“药酒同源”产品,凭借虚假学术背书扰乱市场秩序;中药材种植户因“院士”站台的艾草项目盲目扩产,终将面临市场反噬。虚假头衔如同伪钞,流通越广,对经济肌体的伤害越深。
更令人忧心的是“破窗效应”。当东莞某小学公号将阮少平标注为“水泊梁山阮小七二十七代传人”时,荒诞已成日常。社会学家警示:虚假身份的危害堪比商品造假,它伤害精神层面,扰乱公共秩序。
社会自净,重建信任的艰难之路
骗局终被揭穿,得益于社会的自净机制。阮少平事件始于公众举报,经媒体调查、权威部门核实,真相得以曝光。当信息足够流动,面具终会脱落。
监管部门开始行动。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已对传统文化促进会启动调查;南方医科大学迅速澄清阮少平与该校无关;国务院参事室官网成为验证“参事”真伪的权威通道。
涉事方紧急切割。惠州学校声明“不存在合作关系”,促进会公众号自主注销,会长李世玉辩解称余鹏翔“真实姓名非余鹏翔”,参事证件“在北京家里没带在身边”。切割的速度,恰是制度漏洞的映照。
法律利剑已然出鞘。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行为可能构成招摇撞骗罪,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比惩戒更重要的,是预防机制的建立。
制度疫苗,如何抵御头衔通胀?
破解头衔通胀,需注射三重“制度疫苗”:
核查机制的刚性化。学校、企业在邀请嘉宾时必须履行“身份验证义务”,如同财务审计般严谨。主办方应建立“白名单+双盲核查”制度,既查验对方提供的证件,也通过官方渠道独立验证。
头衔管理的透明化。建立全国统一的荣誉信息查询平台,将院士、参事、劳模等称号纳入数字化管理,扫码即可验明正身。对境外机构颁发的可疑头衔,发布权威预警名单。
价值评价的多元化。企业论坛、学校活动应减少对“帽子专家”的盲目追捧,更关注真才实学。深圳某科技峰会已试点“盲审制”——隐藏演讲者头衔,仅凭内容质量决定邀请资格。
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案例警示我们:社会组织亟待加强监管。当“岭南网”成为虚假头衔的放大器,当“永久荣誉会长”沦为骗子护身符,暴露的是社团身份审核的系统性失灵。民政部门应考虑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失信社团实施联合惩戒。
书法拍卖网站上,余鹏翔的“墨宝”标价仍停留在4000元。题着“大展鸿图”的宣纸边缘已卷曲,落款处“国务院参事”的印章鲜红刺目。随着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公众号的自主注销,这个为假院士假参事背书的平台悄然消失于数字世界。
头衔崇拜催生的闹剧,终将被钉在耻辱柱上。当学校开始核查嘉宾身份,当企业拒绝“帽子专家”,当每一个公民习惯性验证权威,诚信社会的根基才真正牢固。毕竟,真实的价值从不依赖虚假的冠冕。
(作者为本网首席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