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综合(李怀亮 许修德)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少数民族女企业家马艺珈伊因追讨2.2亿元政府工程款被控“寻衅滋事”,案件历经波折后经贵州省联合调查组核查,最终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起诉告终。这起持续八年的债务纠纷,暴露出地方债务处理、司法公正与企业家权益保护的多重矛盾,引发社会对“以刑抵债”现象的广泛讨论。

背景:扶贫工程背后的债务泥潭
马艺珈伊,苗族女企业家,2016年起通过其名下两家建筑公司承建水城区政府平台公司发包的10个政府项目,包括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海坪幼儿园、海坪小学、世界鞭陀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2019年8月8个项目移交使用,2个项目因资金问题缓建。然而,工程款支付陷入僵局——据企业统计,政府累计拖欠工程款约2.2亿元,而水城区政府2024年通报仅承认9000余万元欠款。
事件发酵:从讨债到刑拘
2020年起,马艺珈伊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债务,但遭遇多重阻碍:
执行困境:法院冻结的1500万元被无理由解冻,政府平台公司被指涉嫌骗取5.8亿元贷款并转移资金;
暴力讨债与反被诉:2022年8月,马艺珈伊被殴打致左肋骨骨折、右腿膝关节损伤;2023年11月,在贵州省高院听证会当日,她与代理律师唐某、侯某涛等10余人被以“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此前律师团队曾通过微博、抖音发布债务信息,并邮寄举报信揭露官员涉嫌骗贷;
政府“化债方案”争议:水城区政府曾提出以1200万元“化解”全部债务,遭马艺珈伊拒绝后案发。
司法博弈与调查结果
案件引发舆论强烈关注,贵州省成立由省检察院牵头的联合调查组。2024年6月6日调查组通报:
债务核实:7个已审计项目应付工程款1.18亿元,已支付8821万元,剩余3056万元于2024年5月结清;3个未完工项目因工程量核算困难,业主方已支付5549万元,纠纷仍在民事诉讼中;
刑事指控调整:马艺珈伊等人被指控的“寻衅滋事罪”证据不足,但因雇佣他人通过GPS跟踪、偷拍偷录等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鉴于犯罪情节轻微且认罪悔罪,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仅作训诫处理。
社会反响与法治启示
该案暴露出三大争议焦点:
“以刑抵债”的合法性质疑:法律界指出,政府拖欠工程款属民事纠纷,动用刑事手段压制维权涉嫌滥用职权,违反《民法典》与《刑法》罪刑法定原则;
司法公正挑战:律师团队在代理过程中被刑拘,引发对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担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指出,律师依法举报、发布信息属正当履职,不应成为刑事追责依据;
政府诚信与营商环境:水城区政府被指“欺上瞒下”,在上级审计中隐瞒债务,平台公司资金流向存疑,损害政府公信力。
后续进展与反思
贵州省在调查后表示将清理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马艺珈伊案虽以不起诉结案,但留存的未完工项目纠纷仍需通过民事诉讼解决。法律专家强调,需建立政府债务透明化机制与司法独立监督体系,避免“以刑抵债”重演,真正实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这起跨越八年的债务纠纷,不仅是民营企业家维权困境的缩影,更是对地方治理能力与法治精神的考验。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与保障公民权益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未来法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