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中国

青少年常听耳机易损害听力

■ 刘国信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因不安全使用智能手机及配套耳机等设备,面临听力损伤风险。世卫组织还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2岁至35岁人群中,近50%的人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音量大到不安全的程度。

青少年面临听力危机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今年年初,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收诊的一位18岁的小伙子,被诊断为噪声性损害引起的听力下降,让这个年轻人非常意外。在他看来,自己平时也不太可能接触到“噪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名患者的听力损伤呢?医生仔细一问,发现这个小伙子特别喜欢听音乐,而且是不分场合与地点,即使在嘈杂的地方都戴着耳机。据专家介绍,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在使用耳机的人群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更为严重。

在我国,有关机构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使用耳机的共有3819人,耳机使用率为99.8%,其中每天使用耳机2个小时以上的,超过了800人,占比超过20%。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已经出现了噪声性听力损伤的超过了1000人,所占比例接近30%。

长期音量超89分贝 可能导致听力丧失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耳机在听力损伤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呢?其一与使用环境有关。如果在相对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就会调大声量,这样就有可能加大听力损伤风险;其二,目前我国尚缺乏听力安全的强制性标准,手机产品基本都没有添加音量提示功能。有关风险监测结果显示,目前约有五成左右的耳机类产品最高声压级超标,使用不当无疑会带来不可逆的听力伤害,耳机及配套产品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低估。

欧盟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戴着耳机听音乐,耳机声音超过85分贝,时长超过30分钟,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如果每天超过89分贝音量听音乐,时长达一小时,持续5年就可能永久丧失听力。为此,为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欧盟制定了严格的耳机听力安全标准,在手机等移动音频设备中增加了音量安全限制的提示功能。目前来自欧洲的手机产品基本都添加了音量提示功能,而目前我国并没有此类规定,国产手机产品基本都没有进行相关标示。

一项对日常生活中场景噪声的测量显示,嘈杂街道上的噪声一般在70分贝左右,而公交车和地铁中的噪音则会达到85分贝左右。如果在相对嘈杂的环境中还想听清楚耳机中的声音,就需要较大的音量,而此时耳机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使用者的听力造成了伤害。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耳机,会对耳朵里的毛细胞造成严重损伤,从而对使用者的听力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保护听力,青少年戴耳机每天不要超过两小时

人戴上耳机后,外耳道口即被耳机紧紧堵塞住。高音量的音频声压会直接进入耳内而损伤听力,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听觉就会出现疲劳、损伤,引起听力减退,人体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异常心理障碍等情况,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害。

专家提醒,经常戴耳机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要超过60分贝。成人每天用耳机不超过3~4小时,青少年因听觉器官还未发育成熟,每天不宜超过两小时,以间歇收听为宜。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用耳机听音乐应注意减小音量,以柔和不刺耳为宜,应该保持在40到60分贝为最佳,应该挑选音量可以灵活自由控制的耳机,遇到声音突然变大等情况可以及时地调整,保护听力。

相关链接

如何选购并合理使用耳机?

如今,市面上耳机品种是越来越多,但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合理选择。

耳塞式: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耳机,包括平板等电子设备的标配耳机配件几乎都是耳塞式。不过,由于其隔音效果微弱,容易受外界噪音干扰,这也是大多追求音质的青少年不愿意使用耳塞式耳机的一大原因。

入耳式:入耳式耳机乍看之下和耳塞式有一些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使用时,入耳式耳机会在耳道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能够减少外界噪音的影响,也可以更好地减少漏音,能够较好地呈现声音的本色,让使用者有更好的音乐体验,但因为隔音效果过好,容易存在交通安全方面的风险,长期佩带也存在导致耳道损伤的风险。

头戴式:头戴式耳机因为其佩带舒适、声场好、不入耳避免耳道损伤等优点,适合长时间佩带使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头戴式耳机重外观设计,使得头戴式耳机已经成为时尚人士和音乐发烧友们的首选耳机。


【责任编辑:孙晓曼】

辽宁鞍山市生态环境局推出17条举措为企业送上营商环境“服务包”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鞍山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安排部署,近日,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实施《关于打造“生态+营商”双优环境的工作方案》,推出了17条举措,为企业送上了营商环境“服务包”。 据介绍,此次实施的《关于打造“生态+营商”双优环境的工作方案》重点围绕打造政务、监管、执法三个方面展开。

成都金堂县工商联举办“金融赋能·资产增效”沙龙:搭建沟通桥梁 激发民企新活力

中经联播讯(金向友 庄秋风 通讯员 张耀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1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工商联(总商会)联合中国工商银行金堂支行举办“金融赋能·资产增效”企业家座谈沙龙。县人社局、县政管审批局、县总工会协办,共计50余名企业家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活动第一阶段,召开金堂县总商会妇女联合会选举大会

法理情融合: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创新路径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国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化市场基础制度与监管执法机制,提升纠纷解决效能,为营商环境优化构筑了法治根基。本文从现实意义、现状挑战及创新路径三维度,系统阐释以"法理情"理念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实践逻辑。

徐家力:形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研究、服务、建议良性循环

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要求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至更为突出的位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举办此次公益大讲堂与恳谈会,既是对中央部署的积极响应,更是对 “法治兴则经济兴,法治强则经济强” 规律的深刻践行。

黄凤荣:公益之路行则将至,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久久为功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不仅关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一个法治化水平高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流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能够有效遏制权力寻租、腐败滋生等不良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杜兆勇:营商环境的瓶颈与司法救济的出路

11月1日,(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本权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杜兆勇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营商环境的瓶颈与司法救济的出路》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摘要。一、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瓶颈必须突破,商事主体的价值必须重构,建立高于民事主体之上的法权体系,才能迎来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新时代。中国数千年历史是

鲍世超 :法治为基 商业有序 | 司法保障下的企业实践和价值创造

11月1日,(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北京山东企业商会副会长、心海集团董事长鲍世超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法治为基 商业有序 | 司法保障下的企业实践和价值创造》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摘要。我们正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国家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辽宁法院推进行政审判改革 年均受理行政案件2.74万件

2021年以来,辽宁法院系统年均受理各类行政案件2.74万件。通过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在监督支持依法行政、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实质化解行政争议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推进法治辽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辽宁高院多年来主动会同省政府办公厅建立政府决策合法性评估协调机制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征文启事

近年来,中央把全面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明确提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法治与营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国务院及相关国家机关对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纷纷成立了“营商环境局”,

常年征集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经典案例”启事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常年征集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经典案例”。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不仅关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一个法治化水平高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和

研讨、关注典型个案公示 -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系列活动,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针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遭遇的重大典型案例,和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机构代理服务的重大疑难案例,大讲堂活动充分发挥专

公益志愿者招募启事 -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

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法治犹如一座灯塔,为各类市场主体指引方向,确保其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稳健前行。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明确提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法治与营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不仅关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一个法治化水平高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流入,推动经济

浙军问鼎!全国公平竞争审查决赛浙江双第一斩获团体桂冠

浙江省代表队以初赛、决赛双项第一的绝对优势,从全国8个省市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勇夺团体一等奖,彰显了浙江在公平竞争审查领域的硬核实力。本次竞赛作为2025年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的核心活动,采用线上初赛+现场决赛两阶段赛制。初赛阶段,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精心组织、全省联动,通过线上竞答以

株洲渌口区自然资源局:“三日一会”机制奏响营商环境优化强音

创新打造的“三日一会”工作机制(涵盖亲商助企日、民情接待日、项目攻坚日以及现场业务会),已然成为优化当地营商环境的关键着力点。这一机制凭借分类施策、精准服务的策略,实现了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从以往被动接访转变为主动服务,从内部流转决策升级为现场决断落实。同时,对所有事项开展持续回访与跟进,实施闭环跟踪管理,全力保障各项决议能够落地生效,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