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李文闻 欧阳雪 褚新兵)11月1日,(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北京正义律师事务所主任吴有龙博士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服判息讼与营商环境建设》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摘要。

融入“服判息讼 ”的理念,形成一个从“ 防讼 ”到“ 息讼 ”再到“服判 ”的完整逻辑闭环。
服判息讼:法治雷锋构筑营商环境的终极境界。
从“无讼 ”的理想,到“息讼 ”的实践,最终抵达“服判 ”的共识——这是一场关于司法公信力与商业环境稳定性的深度修炼。
山东菏泽牡丹区,一家企业在行政诉讼中败诉。但出乎意料的是,企业负责人并未继续上诉或信访,而是坦然接受了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程序的公正和被尊重的态度,”他表示,“虽然结果不如意,但我们服气。 ”
这个“服 ”字,道出了优化营商环境中最深沉、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司法的终局性与可预期性。法治雷锋的实践,正从源头的“ 防讼 ”与过程的“息讼 ”,向最终的“服判息讼 ”升华,致力于让每一份判决都成为定分止争、令人信服的权威答案。
一、服判息讼:司法效能的终极衡量标尺--“服判息讼 ”是中国传统司法智慧与现代法治追求的融合点。
(一)其内涵是双重的:
1、“服判 ”:当事人内心信服并自愿接受司法裁判结果,不再缠讼、滥讼。
2、“息讼 ”:纠纷因裁判而得到根本性的化解,社会关系恢复稳定。
(二)其对营商环境的意义在于:一个能让企业“服判 ”的司法体系,是可预测、可信任的。企业可以清晰地预判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敢于投资、安心经营。反之,一个“案结事不了 ”的环境,将让企业时刻处于不确定性的焦虑中。
二、法治雷锋如何促成服判息讼:三大核心机制
(一)机制一:以“过程正义 ”夯实服判基础——让当事人感受被尊重。
法治雷锋深知,服判不仅源于结果正确,更源于程序的公正体验。
1、充分的权利保障:在抚顺的行政复议案件中,办案中心不仅严格审查执法部门的证据,更会充分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确保其“有话能讲、有理能说 ”。
2、裁判文书说理透彻:一份“ 雷锋式 ”的判决,不仅是冷冰冰的法条引用,更是逻辑严密、情理法交融的论述。它要向败诉方清晰地解释“为何你输了 ”,从而消解其因不解而产生的怨恨。
3、法官的“倾听者 ”姿态:具备雷锋精神的司法工作者,会以耐心和共情态度对待每一位当事人,这种被尊重的感觉,是当事人接受不利结果的重要心理基础。
(二)机制二:以“裁判统一 ”增强服判预期——让司法标准像灯塔一样稳定。
对于营商环境而言,“ 同案同判 ”是可预期性的核心。
1、“ 雷锋式 ”的示范裁判:如东县司法局在处理批量小微企业纠纷时,优先精审典型案例并形成裁判标准,这一做法不仅高效“ 息讼 ”,更让后续同类企业能基于明确预期作出理性选择,从根本上促进“服判 ”。
2、智慧法院的数据赋能:通过案例库和裁判规则大数据,辅助法官统一量刑和赔偿尺度,避免因尺度不一导致当事人感到不公而上诉。
(三)机制三:以“判后答疑 ”疏通服判堵点——让法治关怀贯穿始终。
判决不是终点,法治雷锋的工作在判决后才真正体现出其温度和深度。
1、主动的答疑解惑:对于败诉方,特别是像中小微企业这样的弱势诉讼主体,法官或“法治雷锋 ”服务团会主动进行判后答疑,用通俗语言再次解释判决理由,消除其误解和疑虑。
2、协助履行与纾困:在某些情况下,败诉企业并非不愿履行,而是面临实际困难。此时, 法治雷锋可以扮演协调者角色,促成执行和解,制定可行的履行方案,避免因刚性执行导致企业破产,这体现了 “惩其过 ”与“救其企 ”的辩证统一。
三、从“息讼 ”到“服判 ”:构建营商环境的信任闭环。
我们将“法治雷锋 ”的实践路径与“服判息讼 ”的目标相结合,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信任闭环:
最高层级:事前“ 防讼 ” (无讼) ->通过“法治体检 ”与合规预警,消除风险于未萌。这是最理想的“无讼 ”状态。
中间层级:事中“息讼 ”->通过“调解优先 ”与柔性执法,化解纠纷于初起。这是成本最低的“化讼 ”路径。
基础保障:事后“服判 ”->通过公正裁判与判后疏导,终结争议于案内。这是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的最终体现。
这个闭环的最终产出,不是简单的“零诉讼 ”,而是稳定的商业预期、可控的法律风险和高度的司法信任。当企业坚信,即使遇到纠纷,也能在一个公正、可预期的系统中得到妥善解决时,它们才敢于放手发展,勇于创新。
结语:最高的营商境界,是“心安 ”
营商环境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家的“心安 ”程度上。法治雷锋通过“ 防讼、息讼、服判 ”的全链条实践,提供的正是一种“心安 ”的保障。它意味着:
事前,有“ 雷锋 ”主动上门,为你防范风险,让你安心经营;
事中,有“ 雷锋 ”温情调解,为你化解干戈,让你安心合作;
事后,即使对簿公堂,也有“雷锋 ”公正裁判并耐心解惑,让你即使败诉,也能安心接受。
这正如一位基层政法委员所言:“我们追求的,不是让企业永远不打官司,而是让它们在任何司法环节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并因此而对我们的法治环境充满信心。 ” 这份信心,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与归宿。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专家组副组长、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专家咨询委员皮艺军,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徐家力,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总编黄凤荣,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刘云枫,北京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朱崇坤,北京市企业联合会、北京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刘晨雪,北京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副秘书长王树杰,北京市房山区爱国拥军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段维一,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庞红兵,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也迪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吴振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杜兆勇,北京山东企业商会副会长、心海集团董事长鲍世超,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宣传部长逄井然,新华社记者杨建新,法治日报记者王晓芸,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部门主任侯占厂,法治周末记者贺斌,中国食品报记者田涧,新华社.中国搜索运营总监宿利忠,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候宝达、陈力元等来自法学界、律师界、新闻传媒界以及企业界的100余位嘉宾出席活动。全国收听收看网络直播的社会各界人士达90余万人。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系列公益活动由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北京正义律师事务所、北京合川律师事务所、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数字瀛和联合发起举办,旨在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