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河南延津县人民医院外科专家杨秀菊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 记者 申成勇】“一名好的医生,应该是怀有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拥有道家神奇的高超技艺,畅行儒家积极努力的主观能动,为大众保持健康而尽职尽责。外科医生应该是菩萨心肠加上治病救人的一把刀。”杨秀菊,毕业于河南省医学院(现已并入郑州大学),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其在将近40年的从医中,始终以“让健康永驻,为生命护航”作为其人生的信仰;并以“传前沿医术,扬高尚医德”诠释着一个生命交响曲的无悔人生。日前,本网记者电话采访了千里之外的河南延津县人民医院外科专家杨秀菊。

延津县人民医院外科专家杨秀菊
杨秀菊告诉本网记者,外科医生的生活充满着不安、追求与挑战。外科医生仅会动手是不够的,要做到手到病除,首先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同时要有缜密的思维和独立的见解,要有驾驭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宽广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将其综合,就构成了外科医生的素质。作为外科医生,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将患者从病痛或死亡的危险中解救出来,这种成功的喜悦,应该算是外科医生的成就感吧!据记者了解,外科分为普通外科和胸外科,并且大多以男医生为主,女医生少之又少,同时普外又是医院的大科室,患者巨多。杨秀菊自毕业至今从未脱离普外这个特殊而又神圣的岗位,一直坚持着其最初的梦想,实属难能可贵。
素妆淡容、面如佛尊、心慈手狠、刀刀见血,这是对外科医生工作的真实写照。杨秀菊告诉本网记者,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有“女人般柔软的手,鹰一样锐利的眼睛,还有狮子一样的心。” 一旦站上手术台上,什么都要忘掉,一切想着病人。每次手术时,其就像一阵风似的来,一阵风似的去,奔波不停的,但却总能解除人们的忧虑与痛苦;有时其又像一阵雨似的下,一阵雨似的淋,却总能清洗人们心上的尘土和伤痕。医生对人们的爱总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伟大。杨秀菊告诉记者,其刚参加工作时,对大型手术还有点畏惧,每次手术准备就绪后,麻醉师和手术护士异样的目光就站在了其崇拜的位置,即主刀位上,每次手术开始后就会迅速进入良好的状态——一种旁若无人,既孤独又兴奋的境界,手术器械在手上刚开始时有些发抖,但很快就变得沉稳轻快、游刃有余。有人说,外科医生每天穿着神圣的手术衣,在四季如春、温馨静谧的手术室工作着,还有一群青春靓丽的护士陪伴着真是优雅体面、风光无限,其实不然。杨秀菊告诉本网记者,其在将近40年的普外工作的经历中深切地体会到,外科医生更意味着面对风险、承担责任,这就要求外科大夫不仅要勤学苦干,还要善思深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施展才华,增长才干。自做外科医生起,其就始终将手术视为一种人生的执着和热爱,奋战在手术台,在刀光剑影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妙手两肩担道义,良医一心为病人。
已过了花甲之年的杨秀菊,不但在60岁时学会了用电脑办公,现还时常做一些高难度的复杂手术。其在从医近40多年的生涯中,不仅热爱着自已的事业,而且不断地向医疗领域的高精尖技术迈进,凭着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过硬的业务技术,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杨秀菊告诉本网记者,医生的职责是让病人从医疗中受益,收获健康,要履行好这一责任,就必须拼上自己的全部。在延津,一提起外科特别是普外的手术,同行们都会想到她。众所周知,普外的手术往往是外科中较大、较难、较复杂、较多的手术。作为一名女性外科医生,其随时追踪、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总是知难而进,越是高难度的手术,越是喜欢挑战。如今其已成为延津及周边地区同行医院家喻户晓、名副其实的“一把刀”。
杨秀菊告诉本网记者,一个科室是否能够不断发展,关键要看“领头雁”。其在任外科主任的多年间,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其常讲:“科室是一个团队,只有这个团队的每一位医生和护士的价值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这个团队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团队无穷的力量。”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其更加注重集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鼓励科室人员不断钻研技术,不断创新技术。为了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其精心拟定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刚毕业新分配的年轻人,从专业理论到临床实践、手术操作,其都亲自指导。传技术不保守,传经验不留余地。每当遇到高难度手术时,其都要让助手们拍照片,留资料,为临床教学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力争在每次的手术中做到临危不惧,万无一失。
记者手记:
比陆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作为一名普外医生,不仅要拥有博大的胸怀,而且要时刻保持着灿烂的笑容,这微笑是阳光,能减轻病人的疼痛;这微笑是雨露,能滋润患者的心灵;这微笑是翅膀,承载了千万个家庭健康平安的希望!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呼唤亲情和人性,是社会的要求和人生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