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午,政协第十一届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来自各族各界、各条战线的政协委员汇聚一堂,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共商白沙发展大计,同心描绘发展蓝图。政协委员裴漫玲在提案中表示,山兰稻是海南黎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山地旱稻,是黎族人代代相传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一千多年以来,山兰稻一直种植在海南中部山区,这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出产的山兰米含有丰富的硒、铁、锌等适合人体吸收的微量元素,是普通大米的几倍,营养价值较高,接近原生态健康大米。
近些年来,黎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山兰稻除了加工成大米煮山兰米饭和酿成山兰酒外,没有研发更多的衍生产品,市场受众面小,成为流通商品的能力不足,持续传承发展困难。如何有效完成白沙县山兰产业发展闭环,带动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值得探讨。

目前,白沙青松乡是全省山兰稻种植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方,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连续几年的白沙县举办的“白沙山兰文化节”已经深入人心,为山兰文化宣传和山兰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标准化山兰食品加工厂,提升农产品的“商品”品质,完成产业发展的闭环,让产业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始创于1773的稻香村,发展至今已有248年历史,从一个苏州的糕点小工坊发展到拥有10家现代化加工中心、700多家门店、一个4万平方米的的原料加工基地、一个食品配送中心,集多个休闲食品品牌、销售网点覆盖全国的规模。稻香村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产品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最主要的几个环节:原料加工、产品研发、科学生产、营销覆盖,文化宣传,客户培养。
山兰米,是南方旱稻品种中芬芳物质最丰富的稀有品种,“一家煮饭全村香”是世人对山兰米的赞誉。作为黎族人骄傲的山兰米,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与时俱进。虽然省、县各级政府对山兰文化十分重视,大力度宣传,但缺少企业对山兰产业链在市场上的推进,造成产品发展无法匹配文化的发展,“商品”和“文化”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对山兰产业的发展实际意义不大。因此,山兰产品标准化开发势在必行,而产业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文化推广外,最关键的发展加快完善以下“五个一”: 一个现代化的加工厂---完成产业链商品的加工生产;一个与时俱进运营模式---一流的营销战略团队;一个强大的生产基地---符合标准、充足的原料供应;一个传授技能的培训基地---授予鱼,不如授予渔 ;一个对外传播的窗口---在县城开设山兰美食体验馆。
山兰食品加工厂的工作任务:产品研发,品牌树立,营销推广,人才培养。社会效益:完善山兰稻谷的种植、营销体系;加大青松乡生猪、蛋鸭养殖规模;加大粽叶种植规模;带动区域产业链的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开创山兰米深加工产品新篇章;丰富“山兰文化节”商品体验内容,让文化节成为青松乡招商引资的推介会;增加了社会就业从业机会和岗位,尤其是增加了黎族妇女们的从业就业机会和岗位;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让当地民众吃上“旅游饭”。
信息来源: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政协
编辑:戴冠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