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减、优惠券、预付定金,购物车里的数字游戏越来越复杂;明降暗涨、先涨后折、算法杀熟,电商平台的套路越来越深。
“双十一”走到第十七个年头,曾经简单的打折促销已演变成一场复杂的数学游戏。消费者们发现,自己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促销规则,计算最优方案,结果却往往陷入部分平台和商家设置的“价格迷宫”中。
今年,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特别强调要“严格规范价格行为”,严禁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以及技术等手段对商家定价进行不合理限制或附加不合理条件。
然而,价格游戏仍在继续。

价格操纵:变相“二选一”与隐藏的定价权
“不降价就没流量”——这已成为许多商家面临的隐形压力。
在电商平台错综复杂的规则背后,商家们的定价权正被悄然侵蚀。有的平台通过比价机制,对商品在其他平台的销售价格施以影响。
一位经营办公文具的商家小吴透露:“商品上架时,有的平台会有一些‘隐藏’很深的格式条款,一不小心,就被加入促销活动中。”
如果不遵从平台的降价“建议”,商品的浏览量就会受到影响,这与销售额直接挂钩。
表面看来,平台确保商品“价廉”对消费者是好事。但专家指出,这种通过非市场机制达成的“价格一致”,可能损害了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购买商品的权利。
平台间的竞争成本,正以更隐蔽的方式转嫁给商家。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张钦昱指出,平台间的价格差异,本应因平台促销力度不同而产生,体现的是平台间的良性竞争。
但如果平台以此为由对商家推送价格调整进行约束,甚至采取“不调整就处罚”的措施,这就将竞争成本转嫁至商家,可能构成变相的“二选一”。
消费理性:漫长促销周期下的消费者觉醒
超过一个月的大促周期,让消费者的购物冲动逐渐降温。
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的“双十一”活动时间再次拉长:京东持续37天,抖音更是长达57天,天猫也有31天。这场曾经只持续一天的购物狂欢,已演变成持续月余的马拉松。
消费者的体感与商家的预期出现了明显“温差”。
“平时各种打折促销活动都有,没必要专门等到‘双11’打挤,好像价格也差不多。”一位消费者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理性消费正取代冲动“剁手”,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
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朱建辉分析认为,在经济调整周期,消费者对消费更加理性,注重消费的性价比和实用性。
“因低价而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概率更低。”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鸣涛表示,人们越来越以“平常心”看待“双十一”,背后是消费者从“价格敏感”到追求品质和理性消费的转变。
技术赋能:AI与即时零售的双重革新
AI正成为商家提“智”增效的关键工具。
今年“双十一”,AI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应用。在淘宝天猫,已有500万商家使用AI辅助经营。AI店长、AI数据分析师、AI美工专家等角色,对应着商家经营的不同核心环节。
一位入驻平台的服装销售商家介绍,过去做经营数据分析要花几个小时拉报表、做对比,而现在只需要一句话指令,后台就会自动生成报告。
这些AI工具还能告诉商家“为什么”,当流量下降时,系统会自动分析竞争对手的出价、人群重合度,甚至指出是哪个单品在“拖后腿”。
即时零售成为今年“双十一”的另一大亮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安徽滁州全椒县的李先生在美团下单了一台苏宁易购门店的电脑,从下单到送达,整个过程不到两小时。
今年“双十一”,全国超3万个品牌商家、40万个门店接入淘宝闪购,涵盖餐饮、家居等多个行业。
水星家纺相关负责人介绍,品牌50家直营门店接入淘宝闪购后,“双十一”以来销售额环比增长9倍。
监管平衡:合规提示与维权保障
面对“双十一”乱象,监管部门密集发布合规提示。
从市场监管总局到地方监管部门,近期纷纷出台指导文件。川渝两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经营提示》,从促销行为、直播营销、公平竞争等七大维度划定经营红线。
其中明确要求,明码标价须真实合规,严禁“虚构原价”“先涨后降”“低价引流高价结算”等价格欺诈行为。
宣城市市场监管局则采取“五强化”网络交易市场监管体系,推动监管方式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防、从单一监管转向多元共治。
“双11”期间,专项监测范围覆盖食品、药品、燃气具等安全重点领域。
消费者维权需警惕价格陷阱,留存凭证依法维权。
市场监管部门提示消费者,“双十一”期间应当理性消费、安全消费,小心价格“先涨后降”。
部分商家提前抬高商品原价,再通过打折、满减等活动营造降价假象。
同时,注意“定金”与“订金”的区别——根据《民法典》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
消费者应优先选择提供“全程价保”服务的平台,并留存促销页面截图作为维权依据。
---
电商平台上的商品页面依旧花花绿绿,折扣标识随处可见。但按下支付按钮前,越来越多消费者会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商品吗?它真的便宜了吗?”
从最初的狂热到如今的冷静,从单纯的价格战到AI赋能、体验升级,十七岁的“双十一”正在经历一场身份危机。价格迷雾终将散去,留下的必是更透明的规则、更公平的交易环境。
消费者用理性投票,市场用技术革新,监管用规则护航——这场多方博弈的结局,将决定“双十一”能否迎来下一个十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