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雨蝶 孔义明)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中试是紧密连接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将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据统计,目前我国已聚焦产业急需的关键领域布局建设2400余个中试平台,遴选出首批24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三管齐下:做强、激活与补齐并进
通知明确“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思路,系统化推动中试平台建设发展。
在“做强一批”方面,将按照“储备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的路径,引导中试平台向更高水平迈进。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储备中试平台,打造高水平中试平台的基础力量。
工信部则负责遴选符合条件的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名录,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其向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升级。
在“激活一批”方面,将面向具备公共服务属性但能力有待提升的中试平台,组织开展智能诊断、靶向提升、培训交流、经验赋能等系列活动。
对于发展仍然低效的中试平台,将引导其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进一步增强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核心功能,盘活资源、释放潜力。
在“补齐一批”方面,将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清洁低碳氢、生物医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等关系未来发展、关乎产业安全的关键行业领域。
依托产学研用等主体布局建设中试平台,不断充实高水平中试平台新生力量。
构建服务网络:覆盖六大关键领域

通知发布了《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2025版)》和《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5版)》,重点解决中试平台“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等关键问题。
文件指导地方围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需求等6个关键领域和37个行业重点方向。
布局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平台。
数据显示,重点培育的中试平台已承担中试服务项目2.5万项,服务企业数量近万家,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自主创新成果中试验证项目1100余项。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工作安排与要求:严防重复建设
通知明确了具体的工作安排和时间节点。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须于11月28日前动员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依托单位登录制造业中试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填报上传相关材料。
并于12月15日前完成2025年储备中试平台的遴选和上报工作。
此外,各地需于每年6月、12月最后5个工作日内将属地内储备中试平台名单动态调整情况在制造业中试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填报并上传。
通知要求各方高度重视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工作,加大资金、土地、人才等政策供给和资源支持。
同时强调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推进中试平台布局建设。
实现功能互补、资源互享、业务互促,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进,避免重复性建设、“内卷式”竞争。
实践先行:地方中试平台建设已启动
在工信部推动下,各地方已积极行动起来。成都高新区联合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新区等8家国家高新区,共同启动了国家高新区中试创新协作网络。
该协作网络旨在整合跨区域、跨领域的中试资源,健全中试服务体系,优化中试发展生态。
促进产业发展协同、资源要素协同、政策措施协同、对外开放协同。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和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凭借“中试跨越行动计划”的前瞻布局,已建成98个中试平台,总投资近百亿元。
覆盖13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拥有设备超过10000台,聚集工程师超2000人。
2023年以来服务中试项目4547个(次),中试服务收入超18亿元,经平台服务中试项目形成产品产值累计超131亿元。
---
八大国家高新区已联手启动中试创新协作网络,成都高新区建成的中试平台已服务项目4547次,形成产品产值超131亿元。
随着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在2027年初步形成,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将更加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