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7月10日至11日,福建省永泰县政协二级调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特聘专家张培奋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乡村振兴特派员、省侨联原副主席谢小建陪同下,走进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在这个被誉为“民间故宫”的客家古村落里,他跟随着“培田活字典”吴美熙老师穿行于青砖黛瓦间,结合实地考察提出系列发展建议,为这座古村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探寻创新路径。

▲培田村全景
打造本土文化IP 让文物“开口说话”
清晨的培田古村笼罩在薄雾中,河源溪水潺潺流淌,千米古街的鹅卵石路面泛着温润光泽。80多岁的当地文史专家吴美熙已等候在村口,三十余年深耕培田文化挖掘的他,对每一处建筑、每一件文物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在衍庆堂内,吴美熙指着地上鹅卵石拼成的菱形中国结图案讲解:“这不仅是装饰,更藏着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密码,告诉后人‘地上自有黄金屋,唯有耕耘能收获’。”

▲参观衍庆堂
“培田的每处细节都是好故事!”张培奋深受启发,当即建议邀请专业团队为吴美熙拍摄系列短视频,每日聚焦一个文化小点——衍庆堂的中国结、大夫第的花鸟虫鱼木刻窗雕、都阃府前的鹤鹿同春图,深入浅出解读背后内涵,形成特色文化IP。他同时提出,可依托这些IP建立民宿联盟,推出“文化探秘旅居套餐”,将短视频中讲解的建筑景点串联成体验路线,搭配新媒体营销扩大影响力,让培田的文化魅力触达更多人。
解码生活哲学 丰富业态体验
漫步于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构成的古建筑群,张培奋被农人种田、妇女沿渠洗衣的本真场景打动。吴美熙介绍,这种“活态传承”得益于“修旧如旧”原则与对岸建新村的决策,既保古村肌理,又满足村民现代需求。张培奋由此建议“三慢四洗”生活形态:“慢食”体验客家糍粑、非遗米冻等手工美食,“慢城”享受无喧嚣的乡野气息,“慢生活”复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节奏;“洗心”于耕读文化,“洗肺”于山水生态,“洗胃”于有机食材,“洗血”于农事轻运动。

▲夜晚在培田美术馆畅谈
结合这一理念,他为村内画院规划了多元业态:在现有咖啡屋、茶屋外增设面包窑,让游客体验手工烘焙的“慢食”乐趣;开设集成店,汇集姜糖、红衣花生等本地特产与手工竹编工艺品;艺术空间融入粮站老物件、老照片,与“三慢四洗”的生活哲学呼应,让游客在消费中触摸古村记忆。

▲双灼堂
盘活资源禀赋 延伸文旅链条
针对有五百年办学史的南山书院,张培奋提出活化方案:利用厅堂开展谚语故事、客家楹联赏析等研学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感悟厅,让访客仔细看、深入想、认真讲,最大限度的延长研学时间,从而形成在地消费。结合周边资源开发“研学+民宿”套餐——白天在书院体验传统手工艺,夜晚入住客家风格民宿,参与培田十番音乐会。他特别强调要做好稻田四季文章:春季推出“插秧研学”,夏季举办“稻田音乐会”,秋季开展“丰收体验”,冬季设置“草垛等大地艺术节”;同时开发竹筏漂流、池塘垂钓等水上项目,形成“水陆联动”的体验矩阵,让游客从“过客”变“住客”,延长停留时间。

凝聚民心活力 共享发展成果
“乡村振兴为民而兴,培田的发展必须让村民站在舞台中央。”张培奋始终坚守“农民主体”原则。他肯定了培田成立客家社区大学、组建女子十番音乐队、恢复春耕节等举措,并建议通过举办敬老节等活动进一步凝聚民心:组织文艺表演、免费体检等关爱活动,邀请游客与村民共话家常,既弘扬孝道传统,又激发民间活力。
他强调,要让村民从文旅发展中切实受益:将特产融入研学产品形成“体验—消费—带购”闭环,鼓励村民参与民宿经营、手工艺制作等产业链环节。正如张培奋所言:“好的乡村振兴,是让文化活起来、村民富起来、乡愁留下来。”如今,这座800年古村正循着“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在活态传承中书写文旅共生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