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10月30日,由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主办的“福建省乡村振兴机制创新探讨”主题沙龙在福建省委党校举行。该会常务副会长陈元邦《以“乡村、乡民、乡业”视野思考乡村振兴运行机制》的主题发言,深刻剖析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以“乡村、乡民、乡业”三位一体的发展视野,构建人口向乡村流动的长效机制,为福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现实困局:人口外流致乡村活力渐失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而当前福建的部分山区乡村面临“人走村空”的状态。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制约下,传统农业劳动收益远低于城市务工经商收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加之乡村教育弱化,子女进城求学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一些村落呈现出“家庭不穷,村庄不兴”的空心化景象。这种“单向流动”的人口迁移模式,导致乡村活力渐失,即便部分农民实现了个人富裕,乡村作为区域整体却依旧沉寂,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主要梗阻。

破局关键:树立“三乡”三位一体新观念
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转变发展视角,树立“乡村、乡民、乡业”三位一体的全新观念。陈元邦指出,乡村与农村并非等同概念,乡村更强调地理风貌、文化情感及人文属性,而农村突出经济生产与行政管理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乡村应从传统农业生产空间转变为多元生活社区,既要坚守农业这一乡村之根,又要打破“唯农业论”的局限,承载更多元的业态;既要保留农民这一核心主体,也要像城市一样,接纳各类职业人群在此生活创业,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和美家园。

核心举措:打造就业创业平台促人口双向流动
构建乡村振兴运行机制,首要任务是建立人口双向流动机制,核心在于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就业创业平台。城市之所以能持续吸引乡村劳动力,关键在于其更高的收益回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生活资源。反观乡村,要实现“引凤还巢”与“筑巢引凤”,就必须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推动城乡规划、布局、运作一体化,在融合发展中搭建乡村多元创业舞台。屏南县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发展乡村文旅、旅居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让乡村不仅能留住本土人才,更能吸引城市人口前来就业创业、休闲养老。

机制保障:三方协同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党政领导、多元融合、市场作用的协同发力。在党政领导层面,要树立系统思维,将乡村现代化纳入县域整体发展蓝图,坚持城乡风貌差异化发展,盘活老厝古村等乡村资产,推动公共服务下沉,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加快山区适用小型农机具研发,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在多元融合层面,要打破产业壁垒,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培育集约化、精细化现代农业,通过观光梯田、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提升经济效益;要促进要素融合,让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打造动漫小镇、艺术小镇等特色载体,拓展乡村美育与康养功能。在市场作用层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建立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开展招商引商,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至乡村,支持人才带技术、带资源入股乡村合作社,推动跨村联动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最大化。

优势转化:地理特征变身乡村振兴新引擎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看似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实则是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多样性,为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牢牢把握“乡村、乡民、乡业”的发展核心,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构建起城乡融合、业态多元、要素集聚的运行机制,就能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实现“城兴乡兴、县域繁荣”的良性循环。

乡村与城市如同整体发展的两翼,乡村兴则县域兴,县域兴则民族兴。以“三乡”视野构建乡村振兴运行机制,不仅能破解当前乡村发展的困局,更能推动城乡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随着各项机制的落地见效,相信福建乡村将逐步成为人气旺盛、业态繁荣、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经验”。













